985硕士38岁失业,被迫送外卖,北漂12年存款仅100多:35岁是道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9:39 1

摘要:作为 985 硕士,陈涛在北京打拼 12 年,本以为学历和资历能换来体面生活。

“35 岁是道坎,千万别轻易辞职!”

这句职场人自嘲的话,在陈涛身上成了残酷现实。

作为 985 硕士,陈涛在北京打拼 12 年,本以为学历和资历能换来体面生活。

却在 38 岁时银行卡仅剩 100 多元,住 10 平米地下室、靠送外卖糊口。

人们总以为 “高学历 + 长工龄 = 成功保障”,他却活成了反例。

不是不努力,而是时代的齿轮转得太快

或许正如他苦笑所言:“不是我们怕 35 岁,是这个世界对 35 岁的人,突然没了耐心。”

当社会用 “年龄” 而非 “能力” 丈量价值,每个打工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 “陈涛”。

这道坎的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职场生态对 “可持续性” 的忽视 。

我们鼓励年轻人冲锋,却没教会社会如何容纳中年人的退场与转身。

陈涛的经历,就像一部被现实反复捶打的纪录片,每一段都透着理想和生活的拧巴。

作为川大哲学硕士,他当年可是妥妥的 “别人家孩子”。

2008 年北上漂的时候,北京还没那么多高楼。

他第一份工作在传统媒体,每天和铅字打交道,觉得自己特有文化人的范儿。

结果没几年,互联网哐当一下冲进来,纸媒广告少得可怜,同事们一个个往门户网站跑。

他也坐不住了,2012 年咬牙转去《中国新闻周刊》当调查记者。

那时候他可拼了,蹲过城中村拍北漂生活,钻过工厂查黑幕,写稿时总爱带点哲学思考。

但记者这行太卷了,抢选题、熬大夜、跑断腿,绩效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

2018 年新媒体彻底火了,他又跳槽去互联网公司做公关,月薪两万,本以为这下稳了。

谁知道入职才一年半,公司说散就散了。

他拿着赔偿款站在写字楼门口,突然就慌了。

朋友喊他创业做内容,他把家底全投进去,结果被流量大战打得落花流水。

2020 年疫情一来,他兜里快没钱了,只能靠给公众号写稿子、帮企业做文案赚点零碎钱。

找工作成了每天的主业,他盯着招聘软件上 “年龄不超过 35 岁” 的要求直发愁。

甚至想回四川青城山当道士,结果人家也只要 35 岁以下的。

没办法,他连月薪 2000 的实习生岗位都投了,还是没回音。

晚上躺在 10 平米的地下室里,听着楼上人走来走去。

他突然想起当年写的哲学论文,现在才明白啥叫 “生存焦虑”。

现在陈涛送外卖时,路过以前的媒体大楼,总会摸一摸胸前。

不过现在挂的不是记者证,而是美团骑手的工作牌。

有次下大雨,他准时把热饭送到顾客手里,人家递给他一瓶冰可乐说 “谢谢”。

这个曾经天天琢磨 “存在与时间” 的高材生,突然鼻子一酸。

原来在生活的重压下,一句简单的感谢,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陈涛兜里的钱快花光时,终于顾不上体面了 。

银行卡里只剩 100 多块,在北京这地界儿,填饱肚子可比面子重要多了。

2022 年,他咬咬牙花点钱租了辆电动车,一头扎进外卖大军里。

那时候赶上疫情,外卖单的配送费高,他专挑单价高的时段跑。

下午 3 点出门,晚上六七点回家扒拉口饭、给车充上电,接着再跑到夜里 12 点。

别人躲雨躲雪,他反倒盼着天气差 —— 雨越大、雪越急,单子的价格就越高。

有回下暴雨,他在雨里跑了一整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可看着手机里的收入数字,心里踏实。

实在累了不想跑,他就随便接一两单 “打卡”。

平均每天跑 5 小时,一个月能挣五六千。

虽说在北京也就刚够糊口,但他却觉得这工作比以前舒服。

你说怪不怪?985 硕士送外卖,反倒得了个 “9 分” 好评。

每天穿梭在胡同写字楼间,他遇见的人形形色色:

有人着急取餐跟他争执,有人收到外卖时多塞包纸巾说 “路上小心”。

最难忘的是个深夜,他在街边等单时,遇上个醉醺醺的中年大叔,晃悠着问能不能送他回家。

陈涛没接单,直接骑车载着大叔到了家,没收一分钱。

后来大叔非要请他吃饭,还留了联系方式,说 “以后有事吱声”。

这些零碎的瞬间,让陈涛突然觉得自己 “被看见了”。

送外卖时接到的每句 “谢谢”,帮人捎带东西时收到的笑脸,都比从前职场里的勾心斗角实在。

他说:“以前当记者、做公关,总觉得自己在‘服务甲方’‘服务流量’,现在送外卖,才觉得是在实实在在服务人。”

这话听着心酸,却透着股在泥里打滚后的通透 。

原来对中年人来说,被生活捶打后的 “被需要感”,才是最实在的体面。

陈涛在送外卖的日子里,没少被顾客抱怨催促,工资也不高,但他咬着牙扛了下来。

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夜,让他真切体会到生活处处是挑战。

某天,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985 硕士送外卖” 的话题迅速刷屏,甚至引来了媒体直播采访。

在镜头前,他多次感慨:“35 岁后离职真的要三思,这道坎儿多少人卡死在这儿。”

尽管热度让一些传媒公司抛来橄榄枝,他却一一回绝。

“他们要的是流量话题,不是我的能力。等热度退了,照样会被当作‘过时品’丢掉。”

他看得透彻,不愿再卷入职场的流量游戏。

最终,陈涛选择回到老家,在一所大学担任讲师,转身扎进教育事业。

讲台前的他不再西装革履,却多了份从容踏实。

备课、带学生做项目,日子虽没从前光鲜,却让他找回了久违的稳定感。

偶尔路过校园里的年轻面孔,他会想起自己北漂时的野心。

也会想起送外卖时,那位醉汉大叔的感谢 。

原来人生的价值感,从来不止于 “成功” 二字。

如今的他常对学生说:“成人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但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当年若没离职,或许会是另一种生活,但现在的我,也挺好。”

那些在生存边缘徘徊过的日子,终究成了他理解 “活着” 的注脚。

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浪潮之巅,能在风雨中稳稳站住,已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陈涛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照出了现在职场人,在时代变化里的艰难处境和应对办法。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35 岁不是人生的 “坎儿”,而是需要用更理智、更有远见的心态去重新规划职业和生活。

陈涛的故事撕开了当代职场的伤疤:学历红利会消退,行业周期会颠覆,曾经的 “铁饭碗” 可能变成 “玻璃碗”。

35 岁不是能力分水岭,却是社会容错率的转折点 。

年轻时裸辞还能从头再来,中年后每一步都可能是 “不能输的悬崖”。

中年人在职场生存的脆弱,主要是因为他们 “犯错的空间” 变小了。

房贷车贷、孩子上学、父母养老,这些都是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

陈涛从年薪 20 万到没钱花的经历,告诉我们随便辞职或转行的风险有多大

陈涛从送外卖到当大学老师,身份变了,但他找到了新的价值感。

当职场的光环没了,他在外卖配送时感受到 “别人需要我”。

对中年人来说,别总想着 “必须得成功”。

接受人生有多种可能,反而能在看似 “走下坡路” 的时候,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陈涛的故事不是结局,而是提醒我们:在时代的变化中,没有永远 “安稳” 的工作,只有不断适应的生存智慧。

希望每个到了 35 岁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顺境时把自己的能力 “护城河” 修得牢牢的;

逆境时保持打破现状的勇气,最终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活出属于自己的 “有韧性的人生”。

来源:南栀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