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区融媒体中心“用心干事 党员记者一线行活动”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进普集街道。通过座谈交流与实地走访四家企业,记者们亲身感受普集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中的澎湃动能,见证传统制造业如何焕发新生机。
当传统制造业遇上转型升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15日,区融媒体中心“用心干事 党员记者一线行活动”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进普集街道。通过座谈交流与实地走访四家企业,记者们亲身感受普集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中的澎湃动能,见证传统制造业如何焕发新生机。
智改赋能 数字转型激活发展新篇
来到济南达威尔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宽敞明亮,飞舞的机器人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相互映衬,奏响了夏日里火热的生产乐章。“2020年,我们投资1800万对原有的传统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有ABB机器人15套,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和智能化管理。后续,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让设备改造、数字化管理再上新台阶。”总经理李赐建激动地说。
在智能制造浪潮中,济南强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以敏锐洞察拥抱变革,从锻压车间到数控加工,从淬火工艺到全流程升级,三大创新场景勾勒出强宇“智改突围”的生动图景。人机协同重塑安全与效率,锻压智变为工艺稳定性装上“数字罗盘”;数控自动拉床机可将误差锁定在三秒分,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数倍;一体化自动六工位淬火机将传统淬火的繁琐工序压缩至“一键启动”,效率跃升的同时,能耗显著降低,用电成本“肉眼可见”下降。
从“汗水车间”到“智慧工厂”,以智能化改造为支点,撬动传统制造的“质量革命”。在普集,每一处设备的“神经末梢”升级,都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每一次工艺的“数字焕新”,都是对品质的郑重承诺。
创新驱动 技改升级引领产业蝶变
走进山东明天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抬眼看到的便是“明天会更好”五个大字。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罗茨式鼓风机为起点,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成功将业务版图从传统鼓风机领域延伸至MVR蒸发器和磁悬浮鼓风机等高附加值领域。先后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等数十项重量级称号;获得发明专利50多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其中磁悬浮轴承自平衡技术、专用控制系统等多项专利技术攻克行业关键性难题。
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也会“掉队”。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占取先机?实践证明,技术改造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是推动产业强链补链、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市场形势,我们高标准定位,实现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更加精密的滑动和高颈法兰,大大提高生产产能,并且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本增效,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山东金润源法兰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杜德旭介绍道。
从数控机床的精密轰鸣到智能机器人的精准舞动,从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到生产线上的人机协作,这场沉浸式的采访,不仅揭开了传统制造业的神秘面纱,更让记者们触摸到了民营经济跳动的时代脉搏。
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展现出的是普集街道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和决心,更是不断用创新之能推动经济扩能增势的活力和动力。
沃土支撑 生态优化厚植成长根基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这些企业蜕变的背后,是普集街道精心打造的“生态雨林”。
普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发浩介绍道:“今年以来,普集街道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聚焦全区“七大提升”,开展改革深化年、质效提升年活动,深入践行“二十字”普集工作法,持续破解发展瓶颈、提升发展效能。”
通过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升级,模具产业园建设跑出加速度,美天为华、科讯焊接机器人等5个优质项目精准落地,创新“六包”机制实现34个重点项目台账化推进,为高质量发展蓄足动能。以“乡逢普集”品牌建设为主线,推动老粗布、铁锅等传统手工业集群化发展,探索出“品牌强农”新范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同时,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高标准推进“幸福家园”70个惠民项目,建成共富微工厂66家,带动1028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交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民生答卷。
从“普集制造”到“普集智造”,从传统制造“蝶变”到全域协同“跃升”,普集街道正以产业升级为支点,撬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的“整体杠杆”。如今,这场转型仍在继续……抢抓时机、加快推进,这片土地上正持续迸发着向新而行的活力,传递着奋斗的激情与期盼。
来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