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等发钱!为什么中国宁可降息也不“撒钱”?央行在怕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8:23 2

摘要:过去严防死守物价飙涨,是因为恶性通胀,会迅速吞噬居民财富、瓦解市场信心。以1994年中国通胀率突破24%为例,当时民众抢购粮油、囤积商品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通胀不仅是数字攀升,更是底层生活成本的暴击,是社会情绪的“火药桶”。

过去严防死守物价飙涨,是因为恶性通胀,会迅速吞噬居民财富、瓦解市场信心。以1994年中国通胀率突破24%为例,当时民众抢购粮油、囤积商品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通胀不仅是数字攀升,更是底层生活成本的暴击,是社会情绪的“火药桶”。

如今担心物价涨不动,则是因为通缩螺旋一旦形成,经济将陷入“低欲望陷阱”:消费者持币观望、企业缩减产能、就业机会萎缩,最终形成“需求萎缩-生产收缩-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

2025年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3%,两项关键指标的“双降”,正是通缩压力显现的预警信号。

为何央行对物价如此敏感?本质上,物价是经济运行的“体温计”,既反映供需平衡状态,也折射社会预期走向。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城乡差异显著的经济体而言,物价稳定更是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基石——通胀冲击的是底层民众的“菜篮子”,通缩伤害的是整个经济的“造血能力”,两者皆需警惕。

近年来,央行并非没有释放流动性:降准降息、扩大再贷款工具、发行特别国债……但市场反应效果却并不好,货币乘数效应持续低迷。

用凯恩斯理论解释,这便是“流动性陷阱”的典型表现: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企业和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时,即便央行释放再多货币,资金也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沉淀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2025年3月数据显示,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50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降60个基点,但信贷需求仍疲软,印证了“钱难流”的困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经济链条被“低价内卷”绑架。电商平台将“全网最低价”写入KPI,外卖平台以“几毛钱一单”挤压商家利润,直播间里“击穿底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表面看是消费者“薅羊毛”的狂欢,实则是整个市场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对消费者而言,低价养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今天买贵了,明天可能更便宜,理性选择是“持币待跌”。

对商家而言,低价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坚持品质的企业被挤出市场,劣质性价低的产品充斥市场。

对平台而言,低价补贴本质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团2024年财报显示,外卖业务利润率已跌破2%,靠资本输血维持的低价模式难以为继。

低价不是竞争力的遮羞布,而是经济活力的麻醉剂。当价格信号无法真实反映供需关系,当企业失去定价权,市场机制便会失灵。

这正是为何央行“放水”难止价格下行——问题的症结不在货币总量,而在货币流向;不在需求不足,而在信心坍塌。

为理解中国央行的克制,不妨看看两座“虚拟岛屿”的故事。

A岛代表典型的消费大国,政策逻辑简单直接:遇到经济困难,直接发现金刺激消费。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管理——短期需求回升能带动企业盈利、增加就业、扩大税收,形成经济循环。

美国在疫情期间发放数万亿美元纾困金,便是这种模式的实践。

C岛则是生产大国的缩影,政策选择更为克制:不搞“直升机撒钱”,而是通过降准降息微调货币,通过消费券引导精准消费,通过产业政策培育新动能。

这种“供给侧优先”的逻辑,源自对经济长期韧性的考量——与其用短期刺激制造“消费泡沫”,不如夯实产业根基、稳定就业基本盘。

为何会有这种差异?核心在于央行的政策目标设定:

A岛央行的法定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三者并列且侧重短期见效,因此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胀作为刺激代价;C岛央行则以《中国人民银行法》为依据,将“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稳币值优先”的定位,意味着即便经济增速放缓,也不能以货币超发来换取短期繁荣。

历史教训深刻影响着政策选择。1980年代,中国曾经历两位数通胀,普通家庭“半年工资买不到一个蛋糕”的场景,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对C岛而言,稳币值不仅是金融命题,更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在长期责任型政府体系下,政策需兼顾短期效果与长期风险,容不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草率决策。

面对当前困境,央行的克制并非“抠门”或“保守”,而是对政策传导机制的清醒认知:

货币宽松是必要工具,但非万能灵药。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证明,单纯依赖货币政策难以打破通缩循环,必须配合结构性改革。

低价竞争必须遏制,市场秩序亟待重构。当电商平台不再以“杀价”为唯一武器,当商家敢于为品质定价,价格信号才能重新成为资源配置的“指挥棒”;

信心重建需要“组合拳”: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培育新增长点(如新能源、高端制造),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如优化医疗、教育、养老制度),让老百姓“敢花钱、愿投资”。

2025年的关键,在于打破“低预期-低消费-低投资”的闭环。这需要政府、企业、平台形成共识:

对政府而言,需在稳币值与稳增长间寻找动态平衡,避免政策“一刀切”;对企业而言,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用创新而非低价占领市场;对平台而言,需承担社会责任,摒弃“内卷式竞争”,为实体经济创造增量价值。

从“怕物价高”到“怕物价低”,央行调控逻辑的转变,本质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历史经验的敬畏(如警惕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冲击),也需要对现实国情的清醒(如生产大国的产业根基不可动摇),更需要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如数字化时代的市场规则重构)。

当“直升机撒钱”的短期快感与“稳币值促转型”的长期痛苦摆在面前,C岛的选择或许不够“痛快”,却更显定力——因为真正的经济韧性,从来不是靠货币“大水漫灌”堆出来的,而是源于市场主体的活力、产业体系的完备、社会预期的稳定。

在低价迷雾中守住定价权,在流动性陷阱中重构信心链,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