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机电设备制造商曾因交付延迟被对手抢走市场,老板认为是工厂产能不足,要求扩建生产线。但咨询团队调研后发现,真正的症结是“客户需求识别不精准”——销售团队传递的需求模糊多变,导致设计、生产反复修改,成本飙升。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许多成长型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规模在扩大,业务在拓展,但效率和利润的增速却越来越慢。
为什么明明投入了大量资源,却总被“看不见的黑洞”吞噬?为什么团队越招越多,但能解决问题的人却总是那几个?
答案可能藏在企业的“流程”中
这本《驾驭—成长型企业流程落地手册》用多年实战经验揭示:流程不是管理装饰品,而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任督二脉。
许多成长型企业的管理动作看似热闹,实则南辕北辙。
某机电设备制造商曾因交付延迟被对手抢走市场,老板认为是工厂产能不足,要求扩建生产线。但咨询团队调研后发现,真正的症结是“客户需求识别不精准”——销售团队传递的需求模糊多变,导致设计、生产反复修改,成本飙升。
这种“真问题”往往藏在三个特征背后:关乎企业生存或发展(如客户流失)、有清晰的解决路径(如优化需求确认流程)、能带来颠覆性改变(如交付周期缩短50%)。
▲▲真问题的3个条件▲▲
图示源于:《驾驭——成长型企业流程落地手册》
要揪出这类问题,企业需要两种能力:一是用数据穿透表象,比如分析售后维修数据发现产品设计缺陷;二是到现场找答案,比如观察仓库找货流程,发现物料编码混乱导致的效率黑洞。特别要警惕那些“我觉得”“应该没问题”的模糊判断,真相往往藏在客户的投诉邮件、生产线的工作记录里。
即使找准了问题,70%的流程变革仍会失败。
某建材企业曾重金引入ERP系统,但三个月后宣告失败:老员工抱怨“系统比手工记账还慢”,销售总监拒绝共享客户数据,财务部坚持沿用纸质审批。这些看似“顽固”的抵抗,本质是组织情绪的爆发——自满者认为“现在挺好”,悲观者觉得“改也白改”,利益受损者暗中使绊子。
聪明的企业懂得先“治情绪”再“改流程”。某化工企业推行采购流程优化时,把积压的过期原料堆出来,贴上采购金额和责任人照片。这场视觉冲击让全员意识到:不变革就是在烧钱。更聪明的做法是制造“短期胜利”——某服装企业先从电商退货流程开刀,三个月内将退货处理周期从7天压缩到48小时,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堵住了质疑者的嘴。
▲▲变革中的5大阻力▲▲
图示源于:《驾驭——成长型企业流程落地手册》
变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像医生做手术一样,先打麻药(建立共识)、再切病灶(突破阻力)、最后缝合伤口(固化成果)。
流程设计最忌讳“纸上谈兵”。某机械厂曾照搬德国企业的生产流程,结果发现自家设备精度不足、工人技能断层,标准成了摆设。
好流程必须遵循四个地基:基于结果(每个环节都在创造客户价值)、基于现状(尊重企业现有基因)、基于数据(用处理时间、返工率等量化指标说话)、基于最佳实践(用老师傅的经验指导新人)。
具体落地时更是要学会“分层修路”:高阶流程像战略地图,解决“做什么”;标准操作流程(SOP)像操作手册,明确“怎么做”。但不是所有环节都要精细化,关键控制点(如客户签收环节)才需严丝合缝,常规操作(如内部文件传递)保留弹性空间。
▲▲有价值流程设计的4个基点▲▲
图示源于:《驾驭——成长型企业流程落地手册》
华为早期推行IPD流程时,任正非说过:“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这句话道破了流程管理的本质——它是一场“边奔跑边系鞋带”的修炼。对于成长型企业,流程建设不是一夜换血的革命,而是持续迭代的进化:用真问题找准发力点,用变革管理扫清路障,用分层设计搭建阶梯。
当你真正学会用流程 “驾驭” 企业时,增长不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那时,你将在看似平静的日常运营中,听见组织破局的惊雷。
来源:每日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