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李小辉的作品质量不高,都是些很粗浅的内容,看过后的人都说俗,太俗,还不如乡下老人家讲的一些乡村故事有吸引力。而且总是一些看了不让人回味的东西,没有多少可取的内容,就是一些连搞笑都缺少内涵的东西,好像就是几岁小孩子玩的过家家一样的东西。好在他不讲普通话,
李小辉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也是当下人说的网红,红得确实有点发紫。
书没读几年的李小辉,一夜之间成了网红,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村里村外的人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刷到他的视频,几乎每天都在更新,作品源源不断。
说实话,李小辉的作品质量不高,都是些很粗浅的内容,看过后的人都说俗,太俗,还不如乡下老人家讲的一些乡村故事有吸引力。而且总是一些看了不让人回味的东西,没有多少可取的内容,就是一些连搞笑都缺少内涵的东西,好像就是几岁小孩子玩的过家家一样的东西。好在他不讲普通话,都是本地方言,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会看看,关键是讲土话,听得懂,所以才有本地人点进去看,要是说普通话怕是没一个人会光顾。
好多村民一点到李小辉的视频不是指指点点,就是摇头摆脑,嘟囔个嘴很是不满意的样子。也有人似乎看好李小辉,站出来批评哪些村民无知,不懂得欣赏,甚至声音大大地叫着,你还没人家这个敢拍的本事,要不你试试看,怕是连话也讲不出来,拍这个样子很不错了,再说人家还赚到了钱,这才叫实力。
拍短片赚钱的事很快在当地传播开去,有人质疑,有人连信都不信,有人还是惊讶地张大嘴巴,内心已开始蠢蠢欲动,有人既嫉妒,又有些不力不从心的样子,只会骂几句脏话。
更多的人还是对李小辉拍小剧赚钱的事感兴趣。这年代对一个农民来说赚点钱太难了,特别是没有本钱、没有技术,没有背景,文化还不太高,想要实实在在搞到些钱,有的时候真的比登天还难,现在听说李小辉成天在家拿手机拍个视频就能赚钱,确实让有不少人心里痒痒的。有人就不断地盘算着,就算几天拍一个,只要有流量,无论如何比外出打工强,不必做体力活,不受人控制,轻松自由,还能从中找到乐趣,叫做投入少,见效快,看起来只有好处,没有半点坏处,这才叫利大于弊。
李小辉过去懒得很,村里大部分人外出打工,他虽然也出去过,但不是嫌活难做,就是嫌工资低、条件差,可是好工作、薪金高的他又做不来。于是他就贩卖一些小东西卖,经常要赶集,他不愿起得太早,也就做不下去。再后来就回到家里,做做歇歇,钱是赚不到,还被村里人背地里取了个外号叫“懒鬼”。
谁也不知道“懒鬼”突然拍起视频来,只是偶尔有人看了觉得特别新奇,一传十、十传百的就把他托成了网红。正所谓“十年无人问,一朝被人知”,对于乡下人听说谁谁上了视频,就像是一个天大的新闻。
十里八乡像李小辉这样有点懒的人也不少,这些人都做着一个发财梦,想见着自己一夜身家百万,可能连祖宗都得惊动。有人上门求着李小辉要一起拍片,也有人讨教门路,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探个究竟,再作决定。一下子李小辉家的门槛踏满了脚印,来的什么人都有,有人老远就叫李老师,弄得跟明星开现场会一般热闹。
李小辉也顾不了那么多,来者也不拒,大家争着、吵着、叫着、闹着也都拍起了片,那现场拍的拍,乐的乐,喊的喊,看的看,还真有种影视基地拍片现场的气势。
好多人带了干粮、方便面什么的,到了李小辉家好像就挪不动脚了,干脆就留下来。有的人啥也没带,又不想走,每到吃饭就蹭李小辉家的饭吃。起初李小辉出于礼貌,叫大家一起吃饭,慢慢人多起来了,他家做不出来,就算做得出来也买不了那么多菜来,弄得大家实在尴尬。结果成了谁先上桌谁就有饭吃,好多次李小辉家人也没赶上饭吃,只好偷偷到村里的亲戚家去吃,有点像自己走错了地方一样,拍片的人倒不把自己当外人。
拍片的人也没有团队,各拍各的,有些人现场组合,而内容大多是现场编、现时拍,好多人不懂得什么剪辑,也不会配音,拍完觉得没卡就发。
一段时间后,好多人的作品几乎没人看,有人就不想拍,更有人直接回了家。这个时候有些不愿走的人提议,学网络上的人打PK,以此来博得流量。
说是PK,李小辉这帮人简单认为有双方对斗就是PK,管它什么东西。这帮人把乡下那些三教九流的东西全搬进小剧里,除了低俗无趣,有些还大跌眼界的东西也搬上来,一时间弄得乌烟瘴气,连村民们看了都骂这帮人伤风败俗,村里老点的人组织大家驱赶拍视频的人,不让他们在村里拍。
李小辉拍视频被村民们赶走后,村里又安静下来。李小辉带着几个人躲在偏僻山上的一个茅草房里拍,有时也被一群人拥着进了城拍,而村民们并不再谈论起李小辉。即便有人说他赚了钱,好像再也没有人对他有兴趣,各自安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小村又回往日的样子。
来源:悦写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