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的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三家上市公司近期接连曝出重大事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从董事违规交易到关联采购争议,从 MIM 技术爆发式增长到基因检测业务滑铁卢,这些企业的命运轨迹背后,折射出不同行业的生存法则与监管逻辑。
2025 年的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三家上市公司近期接连曝出重大事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从董事违规交易到关联采购争议,从 MIM 技术爆发式增长到基因检测业务滑铁卢,这些企业的命运轨迹背后,折射出不同行业的生存法则与监管逻辑。
1.事件回放
4 月 25 日,华纬科技董事金锦因在窗口期违规买入公司股票 6600 股(成交金额 20.3 万元),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这一事件看似微小,却触碰了资本市场的核心红线 —— 窗口期交易直接违反《证券法》第 44 条关于董监高持股变动的限制规定。值得注意的是,金锦在买入后承诺 12 个月内不减持,收益归公司所有,公司亦强调系 “误操作”,但监管层仍将其记入诚信档案,释放出 “零容忍” 信号。
2.深层影响
此次违规虽未对公司财务造成重大损失,却暴露出内部合规管理的漏洞。作为汽车弹簧领域的隐形冠军,华纬科技近年来加速国际化布局:2025 年 1 月宣布与万安科技合资设立墨西哥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 3000 万美元,聚焦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然而,合规瑕疵可能影响其海外合作的信任基础。为扭转形象,公司于 3 月启动 “流程建设年”,开展项目合规与风险防控培训,邀请中咨集团专家授课,强化全员合规意识。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华纬正试图通过制度重塑重建市场信心。
1.业务爆发
在折叠屏手机渗透率突破 15% 的行业背景下,东睦股份凭借金属注射成形(MIM)技术成为最大赢家之一。2024 年,其 MIM 业务收入达 19.65 亿元,同比激增 92.19%,其中折叠屏铰链相关产品贡献 9.10 亿元,占比 46.3%。这一成绩得益于其整合上海富驰、东莞华晶等基地形成的全产业链能力,以及钛合金 MIM 粉末材料的前瞻性研发。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软磁复合材料(SMC)切入 AI 算力赛道,2024 年芯片电感和服务器电源材料收入 1.75 亿元,同比增长 155.54%,已进入客户交样阶段。
2.关联交易争议与财务稳健性
尽管业务亮眼,东睦股份 2022-2024 年向关联方新金广采购水雾化铁粉等原材料的金额分别达 1.85 亿、3.28 亿、4.39 亿元,占采购总额 8.20%-15.66%。虽然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同类产品 0.87%-38.42%,且通过审批程序证明合理性,但高比例关联采购仍引发监管问询。对此,公司通过对比第三方采购价格、披露前五大供应商中非关联方占比等方式自证公允性。财务数据显示,其 2024 年末债务合计 27.65 亿元,但货币资金 3.18 亿元,流动比率 1.76,偿债压力可控。
3.战略卡位
当前,东睦股份正加速并购上海富驰剩余股权,若交易完成,将进一步巩固 MIM 业务龙头地位。更值得期待的是,其参股的深圳小象电动(持股 22%)已建成 1000 平米车间,规划年产 5 万套轴向磁通电机,切入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领域。在华为鸿蒙电脑即将发布的背景下,其作为华为转轴 MIM 结构件主力供应商,单台电脑铰链模组产值较手机有望提升数倍,增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1.经营困局
2024 年,睿昂基因迎来至暗时刻:自营试剂收入 2.05 亿元,同比下降 2.44%;检测服务收入 2065 万元,同比下滑 12.08%,毛利率低至 - 4.07%。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百泰基因等子公司全额计提商誉减值,预付设备款因技术问题计提减值 234 万元。2025 年 Q1 虽实现归母净利润 335.5 万元(同比增长 529%),但主要依赖政府补助和坏账收回,扣非净利润仍亏损 68.79 万元,主营业务颓势未改。
2.高管危机与行业挤压
公司实控人熊慧、熊钧等 4 名高管因涉嫌诈骗罪被批捕,案件涉及篡改基因检测报告骗取医保基金,引发市场对其商业道德的严重质疑。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其市值从 2024 年 7 月的 18.72 元跌至 2025 年 5 月的 12.90 元,跌幅超 30%。在行业层面,基因检测市场竞争白热化,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头部企业占据 70% 以上份额,睿昂基因在白血病分子诊断领域的市占率已从三分之二萎缩至不足 15%。更严峻的是,天津市 2025 年肿瘤防治政策强调 “医防融合”,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主导筛查,进一步挤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生存空间。
3.转型困境
面对困局,睿昂基因试图通过聚焦核心检测业务突围:2024 年关闭部分亏损实验室,销售人员从 200 人精简至 87 人,并暂停非核心研发项目以集中资源。但其核心产品 BCR-ABL P210 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虽获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却面临国际巨头 Qiagen 和国内对手致善生物的双重夹击。在市值已跌破 20 亿的背景下,睿昂基因能否在基因检测的寒冬中存活,仍是未知数。
1.合规是生存底线
华纬科技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微小的交易违规,也可能引发监管连锁反应。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监管层对信息披露、交易合规的要求持续升级,企业需建立 “穿透式” 风控体系,避免因小失大。
2.技术迭代决定赛道地位
东睦股份的成功印证了 “技术卡位” 的重要性。MIM 技术在折叠屏、AI 算力、机器人等领域的跨界应用,使其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高端装备供应商。反观睿昂基因,在肿瘤检测技术迭代(如 ctDNA 液态活检)中反应迟缓,最终被市场边缘化。
3.政策导向重塑行业格局
基因检测行业的政策变迁尤为典型:从新冠检测红利期的爆发式增长,到后疫情时代的理性回归,再到 2025 年肿瘤筛查政策对公立机构的倾斜,睿昂基因的衰落折射出政策敏感型行业的脆弱性。相比之下,东睦股份受益于国家对高端制造的扶持,在折叠屏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展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
这三家企业的故事,是资本市场的微观缩影。华纬科技在合规危机中重构管理体系,东睦股份在技术浪潮中把握时代机遇,睿昂基因在政策挤压下艰难求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风险警示 —— 警惕合规瑕疵与技术落后的企业,也是价值启示 —— 关注那些在行业变革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 “隐形冠军”。毕竟,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唯有真正的硬核实力,才能穿越周期,驶向未来。
来源:财经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