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直呼“上头”!手腕亮了、赛场燃了、操场潮了!静安学校2小时运动“玩”出新高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7:20 2

摘要:自《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3月10日施行“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以来,在区教育局指导下,辖区多所学校结合办学特色,以创新路径激活校园运动生态,从科技赋能运动场景、主题竞赛激发参与热情、传统体育项目创新等多元维度破题,将政策要

自《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3月10日施行“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以来,在区教育局指导下,辖区多所学校结合办学特色,以创新路径激活校园运动生态,从科技赋能运动场景、主题竞赛激发参与热情、传统体育项目创新等多元维度破题,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学生每天最期待的“活力时光”,让2小时运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任务”,更成为解锁成长惊喜的“盲盒”。

大宁国际小学:

智能手表让运动数据会“说话”

大宁国际小学的操场上,五年级学生周裕然完成一次精准射门后,习惯性抬起手腕查看智能手表——屏幕上,心率数值从120飙升至152,他笑着对队友说道:“今天的高光时刻已来到!”

这款被学生亲昵称为

“微笑手表”的设备,

正成为校园里的运动“数字伙伴”

让“2小时体育运动”

变为充满趣味的成长体验。

周裕然展示着学校发放的智能手表,屏幕显示的步数心率曲线如同游戏进度条,激发着孩子们的挑战欲。作为校足球队队长,他和队友经常会PK心率数据——训练时心率越高,意味着状态越兴奋。

“手表会提醒我是否达标,没完成时,我就会在课间拉着同学去操场‘补打卡’。”

五年级的马乐涵则表示自己更关注运动时长。

阳光下,孩子们腕间的设备闪烁着细碎的光,走廊里常能听到“今天你能量值攒了多少”的讨论。四三班郭韵歆晃着手表笑道:“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基本能走1万多步。步数累加达到一定量后会自动收获能量值,这些积攒的能量值可以兑换思迈集市的好多小礼品,以及获得各类讲座、自助餐、校外实践考察等机会呢!”

“推行智能手表的初衷,是希望让数据成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核心引擎,让运动从‘任务’变成‘可感知、可互动的成长体验’。”

学校课程主任姜丽凤介绍,这款智能手表将抽象的运动目标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步数是“经验值”,心率是“状态雷达”,能量值则是“校园社交货币”。

智能手表的后台数据

更成为精准教学的“参谋”。

姜丽凤举例,前段时间发现某班级有一名肥胖指数略高的学生,结合他的手表数据,发现该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长较短,于是体育老师、班主任、卫生室三方联动,为其制定运动处方,利用早间、中午、课间敦促其多多运动,并时刻关注他的打卡时长,一学期后该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显著提升。

“数据是了解学生运动需求的窗口,帮助我们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指导。”姜丽凤强调。

当科技成为

连接运动与成长的桥梁

“2小时体育运动”正化作

大宁国际小学学生

主动拥抱的生活方式。

每天下午两点十分至两点四十分,是协和双语培明学校的大课间时段,也是校园里最富活力的主题竞赛时刻。

此时的操场宛如多元竞技场——中央区域是“青春跃动”健美操大赛现场,各班级学生身着统一服装,伴随《快乐崇拜》的节奏整齐挥臂、踢腿,队形变换中展现出青春活力;另一侧篮球场上,班级对抗赛同步进行,运球声与啦啦队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共同构成热烈的运动图景。

“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体育不仅是体魄的锻炼,更是品格的培育。

执行校长刘慧介绍,学校每月围绕不同主题设计竞技比赛,通过主题化设计打破传统体育课的单一训练模式。比如,针对学生对广播操热情不足的问题,本月举办的健美操比赛鼓励班级自创动作,并设置班主任参与加分机制,将运动转化为凝聚班级精神的纽带。

七三班学生陈可芸刚完成健美操表演,脸上带着汗水,“为了本月比赛,我们全班都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卡准节奏、怎么让队形更亮眼。以前觉得运动是任务,现在和同学一起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反复练习,不知不觉就完成了锻炼量,还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从来没想过初三还能接触健美操项目,珍惜和同学们一起团队协作的日子。”九三班学生胡潇凯认为,高强度的备考间隙,这种团队竞技反而成为他放松的“调节剂”,“运动后再坐回教室刷题,思路会更清晰。”

篮球场上,八三班学生曹凯麒擦着汗分享感受:“体育课上打球多是随便玩,而比赛时全班都在为胜利努力——有人负责进攻,有人专注防守,场下的同学也会一起加油鼓劲。这种团队一起拼搏的氛围,让我每次打球都想多跑几个来回,多投进几个球。”

刘慧指出,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竞赛设计

正是学校落实运动政策的关键。

“当运动变成学生自主参与的集体活动,他们就会从‘要我动’转向‘我要动’。你看场上这些身影,每一个都在主动释放活力,这就是主题竞赛的意义。”刘慧表示,每月不同的主题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在多个维度实现教育价值。

比如,围绕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中考体测项目设计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大课间自然提升成绩;通过篮球等团队竞技,以“全员角色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下个月即将进行“划龙舟”竞赛,更将让学生们在运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协和双语培明学校,

每月主题竞赛正让

“每日2小时运动”成为学生的期待。

正如六年级学生纪念所说:“现在大课间不再是枯燥的操练,而是我们展示班级创意和团队默契的舞台——这种充满活力和刺激的运动时光,谁会不喜欢呢?”

彭浦新村第一小学:

传统与AI碰撞出趣味火花

下课铃刚响,彭浦新村第一小学即刻跃动起来。

教学楼走廊内,三年级的王佑宸和蔡雨然紧盯墙面光电球,随着红蓝灯光快速腾挪拍击,兴奋高呼“又通关了”;

操场边的AI智慧屏前,四年级的陈语嫣飞速跳绳,在实时排行榜的激励下不断突破自我;

不远处,金龙翻腾、彩狮跳跃,五年级舞龙舞狮队正踩着鼓点排练,一旁武术队的队员们扎稳马步,拳风虎虎生威;

而更多孩子们在画满跳房子、数字迷宫的地面游戏矩阵里穿梭跳跃、嬉戏玩耍……

在这里,学生们既能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体育的魅力,又能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体验运动的乐趣,轻松实现“每天锻炼两小时”的目标。

而这份蓬勃活力的背后,

是彭浦新村第一小学

以“双轨制”课程为基石,

构建起传统与科技交融的体育教育体系

低年级以趣味射箭、快乐乒乓球启蒙,让运动成为兴趣的种子;中高年级则通过花样跳绳、武术、舞龙舞狮等特色课程,将技能训练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学校为更好落实“每日两小时运动”目标,更创新推出“长短课时协同、体能与趣味融合”模式——AI设备的引入彻底重塑运动场景:光电球将体能训练转化为闯关游戏,智慧屏实时记录跑步、跳绳、仰卧起坐等数据并生成排行榜,让锻炼充满竞技乐趣;而地面精心绘制的传统游戏矩阵,则将课间空地变成“微运动场”,孩子们在跳跃、奔跑间,既强健了体魄,又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技为运动注入趣味,传统为教育厚植根基。”

体育老师陈慧芳一语道破课程设计的匠心,“我们希望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让每个孩子在汗水中收获健康,在文化浸润中滋养心灵,将运动内化为受益终身的习惯。”从智能设备辅助下的高效训练,到传统项目中的精神传承,彭浦新村第一小学正以创新实践,重新定义校园体育教育的内涵,让每一次跃动都成为成长的见证。

记者:彭旭卉

图片:彭旭卉

视频:任超

编辑:路景斓

美编:王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静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