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资源短缺与气候危机的阴霾下,商品过度包装早已不只是一种商业现象,它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征程中的突出阻碍。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首批具备商品过度包装检验检测能力的机构名单,如同为这场持久战部署了专业的“啄木鸟”,彰显了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坚
在全球资源短缺与气候危机的阴霾下,商品过度包装早已不只是一种商业现象,它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征程中的突出阻碍。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首批具备商品过度包装检验检测能力的机构名单,如同为这场持久战部署了专业的“啄木鸟”,彰显了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坚定行动。(5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资源与环境领域蔓延。相关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包装废弃物年产量巨大,其中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0%-40%。以纸制包装一项,每生产1吨,就需消耗约20棵树龄20至40年的树木,水资源消耗高达500吨。这是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也在水资源、能源等多方面引发连锁反应。大量不可降解的包装废弃物长期堆积,污染土壤与水体,焚烧处理又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从经济层面看,过度包装使企业成本大幅增加,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催生了“重包装轻品质”的不良竞争风气。部分月饼礼盒、茶叶套装的包装成本占比高达50%甚至更多,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面对这一长期存在的行业难题,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介入至关重要。目前,已有56家机构具备食品化妆品检测能力,15家覆盖生鲜农产品检测。它们依据《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等强制性标准,将包装层数、空隙率、成本占比等抽象概念转化为精准、可量化的检测指标。这些专业检测机构,让模糊的“过度”有了清晰界定,为企业合规经营划定了明确底线,也填补了监管的技术空白。这将促使企业将资源与精力从过度包装转移到产品品质提升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也为监管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执法依据,助力治理模式从“阶段性整治”向“常态化、精准化监管”转变。
然而,整治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生产源头,企业必须摒弃“包装即溢价”的短视观念,将绿色设计全面融入供应链管理。许多头部企业已率先行动,联合利华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重新设计包装结构,在保证产品安全的同时大幅减少包装用料。京东物流推广循环包装,通过押金返还等激励机制,提高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率;菜鸟网络利用智能装箱算法,优化包装尺寸,减少包装耗材。消费者作为市场终端,其选择对市场走向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公益宣传、消费引导,当公众普遍接受简约包装产品时,过度包装自然会失去市场。不少城市也通过开展“绿色消费月”活动,鼓励消费者选购简约包装商品,培养绿色消费习惯。
从更深层次看,整治过度包装是践行“双碳”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啄木鸟”的精准检测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协同治理形成强大合力时,不仅能为商品“减负瘦身”,更将重塑全链条价值体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