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采用怎样的表述来表示手表的防水性能,之前有人坚持认为,称“防水”的手表才能在水中使用,标注“抗水”的腕表只是防喷溅、洗脸、淋雨没问题。严格地说,现今没有技术上“防水”的手表,国际规范也不允许。因为“防水”意味着手表会完全不受水的影响。
底盖上刻有“WATER RESISTANT”(抗水)的手表,是不是都可以戴着玩水啊?
当然不是!
多少米防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业内一般能佩戴玩水的手表,是指潜水表。
对于采用怎样的表述来表示手表的防水性能,之前有人坚持认为,称“防水”的手表才能在水中使用,标注“抗水”的腕表只是防喷溅、洗脸、淋雨没问题。严格地说,现今没有技术上“防水”的手表,国际规范也不允许。因为“防水”意味着手表会完全不受水的影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 22810:2010中规定了“抗水表”(Water-resistant Watches)的标准(潜水表具有单独的ISO 6425:1996标准)。使用“抗水”WATER RESISTANT描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禁用“防水”,因为后者被视作一种误导。这要回溯到1960年代一系列针对制表企业的诉讼,包括195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华生制表公司(WalthamWatchCompany) 。正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999年所说的:“‘防’(Proof)一词意味着绝对保护,但就手表而言这是不存在的,从长远来看更是如此。”原文:The word ‘’proof’ connotes a measure of absolute protection that unfortunately does not exist with respect to watches, especially over prolonged periods of time.”
但在国内,我们表述为手表的“防水”。所以,以下仍称为防水手表。
防水多少M、米(meter,简称m)这个单位是一个换算值,是由ATM换算而来。这个ATM不是距离单位,是“标准大气压”的单位,也有人喜欢用“巴”(bar,压力单位)和英尺(FT)来表示,所以,有的表底盖就会印着“WATER RESISTANT 3 BAR”而不是30M。一个人潜入水深10米的地方大约就得承受1 bar的压力,每往下10米增加1bar,潜得越深压力越大。但是手表在空气中能承受多少压力,不见得就能在水中承受多少。
“防水30米”只能防泼水,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防水”。比如洗手、洗菜、洗车时甚至是淋雨不小心沾湿表面,这种是完全可以应付的了的,完后把表擦干就好。
而可以下水游泳的手表,除了表壳内的防水橡胶圈外,还会做旋入式表冠以及底盖的设计,只有这样外部的水汽才不能轻松渗入表壳内,所以防水30米的手表是几乎不抗水的,因为它没有旋入式表冠,底盖或许还是螺丝紧配,所以从设计上很多都是不能抗水的。
要是侵水环境,至少需要10bar的(防水100米以上才有可能有旋入式表冠这种设计)。但即便防水10bar已经到了可以下水游泳的等级,真要下水最好还是佩戴防水20bar(防水200米)以上的潜水表比较安全,目前潜水运动表基本上都是30bar起,如浪琴康卡斯、欧米茄海马300和劳力士的潜航者等等。至于那些600米甚至3900米的,就真的是专业潜水表等级了,不管有没有人真的戴去潜水。
最早,因为防水表需要特殊设计往往都非常厚重,所以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而如今,各个品牌已经解决了潜水表的厚度问题,像300米防水的普遍大约在12毫米左右,例如浪琴的新一代康卡斯、劳力士潜航者、欧米茄的海马300等等。
既然标注防水多少米(或BAR/ATM/FT)从来就不代表可以潜水多少米,那为什么还以“米”为单位呢?坦白说,防水程度用BAR或ATM会比M来得适当,只是讲防水30米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大家也都习惯这样的说法了。
之间的换算方式为:
Bar(压强)、ATM(大气压)、M(米)、FT(英尺)等单位。如330FT=100米=10ATM=10Bar。
要知道,手表的防水性能由三个关键设计来决定,即表壳结构、镜面契合、以及胶圈的完整性。当手表在制表工坊进行组装时,所有三种元素决定了它的抗水性——但是要记住,随着时间的推移手表经过佩戴和磨损,其性能也会逐年下降,所以手表的防水性不是永恒的。此外,手表是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在终端销售时进行防水测试,出售时距离生产制作可能已有数月甚至数年。
相比抗水200米的潜水表,抗水30米至50米的日常表垫圈更少、镜面更薄、表壳更轻。这并不意味着抗水50米的手表就不适合游泳佩戴,确实不建议佩戴日常表进行游泳等水上项目,但休闲游泳、甚至浮潜,只要维护得当,就不会对手表造成损害。佩戴手表洗手,或将其浸入水中,进而导致手表进水的可能性有,但原因不是深度等级,而是腕表的质量没有达到50米防水的标准。
就防水技术来说,制表品牌的标准和历史至关重要,劳力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品牌的腕表,就算印着相同的深度等级,制表工艺和实际防水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劳力士蚝式腕表(即使没那么运动的Datejust),抗水深度等级至少100米,实际测试标准甚至还要更高。大多数制表品牌都依赖单一垫圈结构,这样虽然标注的深度等级相同,可一旦失效很难补救。
腕表的状态很重要除了内在的品控质量外,腕表在佩戴一定时间后,由于表主人的佩戴习惯和佩戴环境差异,腕表的状态也不一样,所以防水性也有差异。如有些人非常爱惜腕表,小心翼翼的戴着或保存,而有些人则佩戴经常淋浴或洗热水澡,表壳的防水胶圈渐渐氧化;也有在开盖保养维修时,防水胶圈安装不到位或损坏,从而防水参数标注的深度便失去意义。
一般机械表要5到6年保养一次,防水橡胶垫圈会变平、变脆、甚至碎裂。同时,垫圈也容易因摩擦而磨损,特别是计时表按钮里的。还有一些不常见但更严重的问题,比如镜面在看不见的地方开裂,表壳因撞击而变形,垫圈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渗漏进水。
腕表操作不当也有可能导致水或蒸汽进入表壳。最常见的是没有旋紧表冠,再就是上弦或设置时拔出表冠,操作完后忘记归位,这时垫圈并不是密封的。
还有就是错过定期维护。喜欢戴着腕表游泳的话,最好每两年要定期对腕表进行抗水性测试,虽然不一定要进行维修,但也能防范未然。如果腕表受到碰撞损坏,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重新使用前建议先进行检查。
我们会经常听过这么一种说法,热水或水蒸汽等高温对手表的胶圈会形成热胀冷缩。这一说法在现今值得推敲。一般来说,平均温度为40°C的淋浴对腕表里防水胶圈的影响不会变形的,橡胶垫圈通常由丁腈橡胶或硅树脂制成,丁腈橡胶在高达100°C的温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硅树脂更是远超于此。所以就算淋浴温度偏高,也无需太过担心。镜面垫圈也是一样,这种垫圈通常由尼龙或聚四氟乙烯(特氟龙)等化合物制成,它们对温度的耐受性也非常高,尼龙的熔点超过200°C,特氟龙的熔点为300°C。不过,高温对防水胶圈形成不了危害,但或许会对腕表其他的配件造成危害,比如表盘色变、金属腐蚀等,还有就是像肥皂和化妆品等液体确实会对腕表垫圈产生不利影响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导致腕表进水的原因不是深度等级,而是质量没达到防水标准。对自己的爱表还是小心为妙。
来源:钟表最时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