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金灿灿的柠条花正在绽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乡村共富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党建为引领,创新“飞地抱团”模式,从跨村联建到跨镇共建,再到旗域统建,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飞地抱团、统建共富”的发
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金灿灿的柠条花正在绽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乡村共富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党建为引领,创新“飞地抱团”模式,从跨村联建到跨镇共建,再到旗域统建,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飞地抱团、统建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在敖勒召其镇、城川镇等地,一个个“飞地”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推动集体经济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今年,鄂托克前旗的乡村共富“愿景”正加速变为“实景”。
跨村联建“飞”出发展新活力
鄂托克前旗地域辽阔,全旗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仅8.4人,嘎查村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着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的嘎查村集体经营收益达上百万元,有的却仅有几万元,“贫富不均”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
敖勒召其镇洪山塘村曾是典型的“搬迁村”,2021年生态移民工程后,全村607户1966人搬迁转移,留下了“有钱没地”的困境。而相邻的三段地村则“有地缺钱”,两村资源互补性强。在镇党委的引导下,洪山塘村党支部书记官峰山主动与三段地村沟通,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跨村飞地联建”。
2021年,两村共同投资350万元,建起12座大棚,发展食用菌深加工及农畜产品仓储物流产业,释放出“1+1>2”的共富效应。“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两村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官峰山感慨地说。
跨村联建的成功案例不止于此。昂素镇沙日胡舒、乌兰胡舒等3个嘎查党支部,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动、资源联用、生态联护”的方式,联合创办饲草料加工厂。“我们每年可消纳柠条2000余吨,不仅解决了生态治理‘拦路虎’柠条的利用问题,还为集体经济增收近40万元。”昂素镇副镇长谢建宾介绍。
为推动跨村联建规范化、制度化,鄂托克前旗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镇级产业发展公司和嘎查村股份合作社共同参与,按照“内在有需求、地域有关联、发展有纽带”原则,采取“土地+资金”“强村+弱村”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截至目前,全旗已打造优势互补型、产业依存型、以强带弱型等多种“飞地”结对互助联合体25个,覆盖62个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91.2%。
跨镇共建“联”出发展新高度
跨村联建初见成效后,鄂托克前旗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跨镇共建”。各镇之间资源不均衡、产业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何打破镇域壁垒,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成为鄂托克前旗党委、政府思考的重点。
鄂托克前旗党委、政府从全域着眼,探索“旗委统筹+包联部门搭台+村企唱戏”的发展思路。旗级层面成立包联驻村领导小组,推行四大班子包联镇、县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嘎查村;旗直部门推行“部门联村、镇领导包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机制,形成旗镇村三级联动的强大合力。“跨镇共建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通过精准匹配资源和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城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乌宁奇说。
为此,鄂托克前旗立足各镇发展定位,逐镇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例如,上海庙镇是工业强镇,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产业工人,但缺乏优质农畜产品供应;敖勒召其镇是农业大镇,农畜产品丰富,但缺乏深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两镇通过“三张清单”精准对接,联合打造集牛羊肉、奶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定点活畜交易市场。“通过技术共享、人才互通、资源共用,我们的农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敖勒召其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乔继虎说。
跨镇共建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种养殖向农畜产品深加工、综合性服务等领域延伸。上海庙镇新成立的镇集体经济平台——鄂托克前旗海禾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吸纳15个嘎查村(社区),投资4亿元发展新能源运输和服务、固废综合利用等产业。2023年,该公司为全镇15个嘎查村(社区)分红325.9万元,为9041人购买了防返贫保险。“跨镇共建让我们的集体经济从‘单一型’向‘混合型’转变,抗风险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上海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旗域统建“融”出发展新未来
在跨村联建、跨镇共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鄂托克前旗为了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飞地模式”,开启旗域统建3.0版本,对标资源禀赋不均、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瞄准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和品牌培育,开创企地联合之路,推动集体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鄂托克前旗党委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全域统筹优势,积极引进域外企业、联动高等院校。2024年,引进陕西太乙集团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敖勒召其镇共建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研究推广植物乳酸菌在农牧业方面的技术运用,构建起“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我们的农畜产品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乔继虎说。
校地合作成为旗域统建的重要支撑。鄂托克前旗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沟通对接,共建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永瑞介绍:“截至目前,已建成‘校地合作’基地3个,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3人,吸纳、培育各类乡土人才712人。在绒山羊增绒、柠条等特色产业培育方面,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政策保障是旗域统建的坚实后盾。鄂托克前旗制定集体经济5年发展规划,出台项目用地保障、税收减免、金融支撑等举措,2024年匹配各级专项资金近1亿元。将嘎查村干部绩效报酬与集体经济经营收益增长部分挂钩,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副部长乌日娜介绍:“我们通过规范‘三资’管理、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旗域统建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旗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4566.75万元,同比增长59.2%,经营收益达到3608.66万元,同比增长33.62%。
“旗域统建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我们要让‘飞地经济’从‘跨域’走向‘跨行、跨界’,鄂托克前旗正在用“飞地”模式走出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鄂托克前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皓冉表示。
在鄂托克前旗,“飞地抱团、统建共富”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从跨村联建的“1.0版本”到旗域统建的“3.0版本”,鄂托克前旗将乡村共富的“愿景”一步步变为“实景”。未来,鄂托克前旗将继续融入呼包鄂银榆经济区,探索旗外“飞地”合建“4.0版本”,全力绘就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薛海军 孟瑞林)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