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宣纸上拓印出千年前的瓦当纹路,当吹塑板上复刻出远古陶器的轮廓,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5月15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携手静宁县博物馆,将拓片、版画两大非遗技艺搬进课堂。中职学子们化身“文化探险家”,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历史肌理,解锁家乡文明
当宣纸上拓印出千年前的瓦当纹路,当吹塑板上复刻出远古陶器的轮廓,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5月15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携手静宁县博物馆,将拓片、版画两大非遗技艺搬进课堂。中职学子们化身“文化探险家”,在亲手实践中触摸历史肌理,解锁家乡文明密码,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沉浸式体验课。
活动从一场特殊的“时空漫游”开始。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静宁历史文物展》中穿梭。仰韶文化的枝叶纹曲腹盆,用鲜丽色彩诉说着先民祈农的智慧;齐家文化的“静宁七宝”——蚕节纹玉琮、谷纹玉璧,以精美纹饰揭开远古宗教礼俗的神秘面纱。“原来这些宝藏就藏在我们脚下!”旅游231班王同学的惊叹,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展板上的每一幅图片,都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灿烂。
“拓片是文明的时光胶卷!”博物馆李满强老师举起《宋三忠庙丽牲石彣》碑拓片,瞬间点燃全场好奇心。他一边展示薄宣纸上清晰的历史纹路,一边用生动比喻讲述拓片的千年故事。志愿者穆旭霞老师则化身“文化导游”,用唐代佛经雕版、明清年画等鲜活案例,配合视频演示版画制作全流程,让同学们惊呼“原来非遗这么酷”!
实操环节秒变创意工坊。李佳妮同学紧盯“帛美禾大”瓦当,小心翼翼地清洗、铺纸、蘸墨。“力度太轻显不出纹路,太重又会破纸!”经过三次尝试,完整的瓦当图案终于浮现,她兴奋地展示:“我好像和古代匠人对上话了!”版画区同样热火朝天,在穆老师“线条深浅藏着灵魂”的指导下,同学们将馆藏陶器、青铜器复刻在吹塑板上。滚轮上墨、宣纸按压,一幅幅带着青春温度的作品新鲜出炉,教室里满是惊叹与欢笑。
“让学生亲手触摸历史,文化认同才能生根发芽。”静宁县博物馆馆长吴鱼海的话道出活动初心。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约,不仅让传统技艺在职教课堂焕发新生,更在学子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让美育与匠心在实践中同频生长。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来源:董小董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