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是一名澳大利亚的的女摄影家,她曾在中国生活了十三年(1933年至1946年)之久,期间游览了很多地方。
海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是一名澳大利亚的的女摄影家,她曾在中国生活了十三年(1933年至1946年)之久,期间游览了很多地方。
1934年,她乘车从北京前往承德,并用相机记录下了沿途所见的人物和风景。
1934年,海达·莫理循从北京安定门出发,准备前往河北承德,图为在启程时拍摄的安定门城楼及城内的街道,道路两边电线杆高耸。
箭楼
海达出了城门之后,回首拍摄的安定门箭楼。可以看到当年安定门城外的道路很宽,但还是土路,因为降雨变得十分泥泞。一头黑猪正在土里刨食。
骆驼
清代的皇帝前往承德一般是走东直门或西直门,而海达选择的是从安定门出京城。图为她在京城外的道路上遇到的货运骆驼。随着汽车和铁路的发展,使用骆驼运货的商队越来越少了。
高粱
本组图片并没有太细的日期描述,但是从图中的高粱长势来看,大约是在1934年的8月份左右。
公路
这是当年从北京通往承德的公路,道路为狭窄土路,曲曲弯弯,坑洼不平。但道路两边的风景还是很让人赏析悦目的。
密云
从北京去承德,密云是必经之路。图为密云城内的街道和两边整齐的民居建筑,在人家的屋山上,贴着商业海报。
文庙牌楼
密云城内的文庙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间的木牌楼,牌楼中间刻“棂星门”三字,左刻“玉振”,右刻“金声”。牌楼内为泮池。
石狮子
文庙围墙外的一座石狮子,看其风化的程度便知是很古远的东西了,不知现在是否还有遗存。
农夫
在路边庄稼地里作业的农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天气,蓝天白云。趁着雨后土壤松软,他在加紧在地里忙活。
趴窝的汽车
雨水滋润了庄稼地,也使道路变得泥泞。海达乘坐的汽车在这段路上趴窝了,司机不得不请来旁边的村民帮助在车轮下垫土以摆脱困境。
士兵
这是和摄影师同乘一辆汽车的几名警察,他们是去承德公干,有他们同行,沿途要安全许多。
黄昏
到了傍晚时分,汽车因机械故障再次抛锚。这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乘客们都下了车,一边透气,一边围观司机修车。
承德
二百多公里的路程,海达·莫理循直到第二天才到达承德。图为承德路边的一座寺庙,台阶旁是一座茅草小屋,几个人正好奇打量着这个拿相机的洋人女子。
女子
一名衣着破烂的女子坐在寺庙的拱门前的地上,一边放着铺盖卷,一边摆着小锅。海达说这是一名乞丐,其实更像一名逃荒者。
泥塑
承德地处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是 “北控蒙古,南拱卫神京” 的重镇,寺庙众多。图为一尊已经破损的天王坐像,因为寺庙坍塌而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从它的坐姿以及铠甲的龙头、鳞片依稀能感受它昔日的辉煌和威风凛凛。
幌子
承德的一家饭店,屋檐下挂着“包办酒席”的招牌。半空中还挂着双幌,说明这是一家中等规模的餐馆。这些幌子在营业时间会挂出来,打烊后便会收起,让人一目了然。
母子
一名承德女子和孩子的合影,因为同为女性,海达可以很近距离地拍摄,真实记录下这对母子瞬间的神情。感觉娘俩所穿衣服的布料好精致。
修女
一直以为这名咬着烟斗,戴着珍珠项链的女子是个混迹北京街头的满族市侩,后来看注释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是承德传教会的修女,感觉有些出乎意料。
街头
黄昏时的承德街头,一座过街牌楼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幅生动的剪影。牌楼旁边漫天的电线记录着这座古老小城从古代跨入现代的脚步。
来源:榴莲太贵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