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抽油机日夜不息的运转声中,有这样一位“老中医”,他用40年的时光聆听每一口油井的“心跳”,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脉”每一个设备的“健康”。他,就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四厂化子坪作业区中心站的维护大班——柯义权。
阳光讯(张建峰 段建勤 记者 郑玮)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抽油机日夜不息的运转声中,有这样一位“老中医”,他用40年的时光聆听每一口油井的“心跳”,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脉”每一个设备的“健康”。他,就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四厂化子坪作业区中心站的维护大班——柯义权。
5月18日清晨,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身着红色工作服的柯义权已经来到化118-27井场上,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为井场上的每一名“老朋友”把脉问诊。
58岁的柯义权是化子坪作业区的一名维护大班,按照作业区月度设备检修计划,他开始了一天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咯噔……”一声微弱的异响传来,他快步上前,在一口抽油机旁,舒展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这台抽油机不对劲。”随即,戴起劳保手套,打开工具包,仔细排查起抽油机上一颗松动的螺丝。
井场上,每天上演着柯义权一把扳手、一支听针辨“百病”的绝技。40年如一日,在黄金上产季节里,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化115-27井组数字化监控系统显示正常,他却从中揪出了减速箱齿轮磨损隐患。“老设备就像老伙计,喘气声重点儿都得留心。”他自创的“触听嗅观”四步诊疗法,让数口低产井焕发新生,机械故障率也相对降低。徒弟马旭东感慨:“师傅摸过的设备,连螺丝钉的位置都刻在脑子里。”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面对油田智能化数字模式,这位与抽油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中医”,又戴上了老花镜,跟着90后技术员学起了SCADA系统。从“听音辨障”到“油井智能诊断系统预判故障”,再次开启了“二次学徒”生涯。为此,他每天提前到岗一小时,每天晚休一小时,经过日夜积累,已经能够熟练应用SCADA系统迅速化解各种设备故障,让作业区生产平稳运行,保障着油井“脉搏”的跳动。
在日常生活中,他更像一位暖心的“大家长”。得知同事师惠荣因肠胃不好需要调理饮食,考虑到平日里下街采购不方便,他便主动揽下采购任务。每天完成巡检工作都会多走几公里绕道去买菜:“小师肠胃不好,得买些软和的菜。”三个月下来,师惠荣的餐盘从辛辣变成清淡,肠胃也好了许多。“在外工作不容易,咱们中心站就是咱们第二个家。”他也时常这样宽慰道。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记得一次雨夜,中心站员工在两小时产量监控中发现两小时的输差大于2方,立即通知站点停输,关闭上下游控制阀门。当时作为大班班长的他接到消息后,迅速组织人员对外输管线进行巡查。经过一番紧急管线排查后,最终发现是外输流量计问题,清理流量计后,联系上下游倒改流程恢复外输,直到等输差平稳后才返回生活区。第二天,同事关切的问道:“昨晚那么大的雨,你们还徒步巡查管线,多危险!”柯义权微笑了一下,轻声回答:“输差虽然是其它原因导致,但是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亲自落实一下才能放心。”
岁月在柯义权脸上刻下沧桑,却也书写着一名老石油工人的荣光。临近退休,他时常感慨:“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真要离开队伍,还怪舍不得。”朴实无华的话语间,却饱含对岗位的深情与眷恋。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