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生产队时期农民晚上干啥?五个生活片段直击人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02:11 1

摘要: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那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穷二白靠人力干出来的时代。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77元,较1978年增长了约26倍。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那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穷二白靠人力干出来的时代。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77元,较1978年增长了约26倍。

在那个年代,农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口号是“早出工,晚收工”,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那时的农民精神饱满,有干劲,有方向,有信仰。

团结一心,有奔头。 生产队时期,农民晚上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评工分,计分评定当天劳动成果,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

看电影、看戏,那是有条件的。 农忙季节,白天劳动,晚上开会听书,打听哪里放电影,成群结队,非常开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和工厂晚上时间主要是念文件和学习,有时还组织义务劳动。 冬闲时节,才开办扫盲班,有夜校,晚上扫盲,不识字的都去学写字。

那时,我们村一年放两次电影,公社电影队,别的村放个三五天,所以经常跑到别的村看电影也是常事。 顺口溜说:“中国是新闻简报、朝鲜是又哭又笑、罗马尼亚是莫名其妙、越南是打枪打炮。”六七十年代上映的电影,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水手长的故事》、《地道战》等,歌颂人民公社的影片,还有放映进口电影。

七十年代就有电了,只不过高峰用电时停电。 有线广播,那时县里有广播局,公社有广播站,广播线通到千家万户。

各户有广播盒接地线,声音大而清晰。 夏天,有月亮里去抓萤火虫,夜晚麦场仰面朝天观星空看北斗认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冬天就烤火聊天,老人围火炉讲故事。 那时,夏天的夜晚人们都提前在村庄大路旁,麦场上放好席子乘凉睡觉,讲故事,奇闻异事,用老朴扇和揪蚊包赶蚊子。

那时候,小孩子们有一本小人书,也就是画书。 感觉都很自豪,最早的课外书,也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那一代人都是从看小人书开始喜欢上文学书的。 生产队时期的那个年代,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拾金不昧,小偷过街人人喊打的年代。

邻里关系上是一家有事四邻帮忙。 在那个国家刚起步,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心里是幸福的,过的日子是舒心的,没有贫富悬殊,人人平等,人人争做好人好事,生活精神非常充足,有安全感。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但那份纯真的快乐,那份团结互助的精神,却似乎渐行渐远。

来源:勤勤娱乐视频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