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沂评 | 一座老区城市激活民营经济的启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4:43 1

摘要:站在临沂的物流园区,看着满载货物的卡车驶向全国,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四十年前还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贫困山区。街头巷尾的物流货车川流不息,电商直播的镜头前摆满柳编、煎饼等“土特产”,近百万家市场主体在这里扎根生长。

站在临沂的物流园区,看着满载货物的卡车驶向全国,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四十年前还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贫困山区。街头巷尾的物流货车川流不息,电商直播的镜头前摆满柳编、煎饼等“土特产”,近百万家市场主体在这里扎根生长。

临沂,这座曾以“沂蒙精神”闻名的革命老区,如今以民营经济贡献全市90%以上的营收、税收与就业的亮眼成绩而令人瞩目。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政府既非“全能者”,亦非“旁观者”,而是通过精准定位、机制创新与生态构建,成为市场活力的“催化剂”与“守护者”。

破题:从“四个一样”到“五级督办”,政府角色再定义

20世纪80年代,临沂以“四个一样”(对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集体经济一视同仁)和“五个不限”(发展速度、规模、领域全开放)的政策创新,打破计划经济思维桎梏,为民营经济萌芽提供了制度土壤。如今,这种“放水养鱼”的理念仍在迭代:政府搭建“12345·临沂首发”平台,通过热线、媒体、纪委监委等“五级督办”机制,将企业诉求平均办理时长缩短3.6个工作日。从“政策松绑”到“服务提速”,政府的角色从“破冰者”转向“护航者”,既释放了市场活力,又以高效治理规避了“一放就乱”的风险。

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中心

布局:产业链思维下的“赛道选择”

面对民营经济“大而不强”的普遍难题,临沂以产业链思维重构发展逻辑:工业领域实施“两年万亿”计划,瞄准“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工业”目标;农业推动18个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服务业则以现代物流城为支点,撬动数字商城、国际物流等新业态。这种顶层设计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匹配地方资源禀赋。例如,东岳机械从砖机制造转向压力容器生产,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正是政府引导企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装备跃升的缩影。政府划定赛道,企业竞速创新,形成了“宏观布局”与“微观活力”的共振。

东岳机械生产的压力容器

赋能:从“输血”到“造血”的创新生态

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创新能力。临沂深谙此道:一方面,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4所高校与民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促成62个专家团队与79家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以职业教育破解“人才荒”,全市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1%,年均为企业输送5万名技能人才。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让康利医疗等企业得以从传统医用敷料跨界家庭护理赛道,开辟年收5000万元的“第二曲线”。政府搭建创新基础设施,企业自主攀登技术高峰,实现了“生态赋能”与“内生成长”的统一。

2024年兰山区人才科技发展大会

升华:服务机制的“颗粒度革命”

在罗庄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企业知心人”结对帮包、涉企问题闭环处理等机制,实现服务覆盖190家规上企业;兰山区则为物流、木业等行业“量身定制”政策清单,印制《惠企政策汇编》4000余份。这些举措将“优化营商环境”从口号转化为可量化的“颗粒度”:企业不仅“被服务”,更能“定制服务”。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在临沂,外来户与本地人一样能享受‘雪中送炭’的温暖。”政府的服务精度,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更塑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性循环。

罗庄区民营企业结对帮包

临沂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宏大叙事,有的只是政府与企业相向而行的扎实脚步。今天的成就,源于政府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与市场对话:既用政策松绑释放民企活力,又以精准服务化解转型阵痛;既用产业链思维布局长远,又以“绣花功夫”疏通堵点。这种“放手”但不“甩手”、“担当”而不“包办”的治理智慧,让市场的“种子”在制度土壤中破土成林。

来源:沂水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