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戴斌:探索装饰设计的灵魂与美学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4:27 2

摘要: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建筑是居所,也是独立的艺术品。在这些宏伟构造的内部,建筑装饰设计犹如灵魂之笔,将艺术与实用联结,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空间语言,赋予每一寸空间生命和情感。建筑装饰设计,不是美的堆砌,而是个性表达的媒介,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融合了艺术、工程、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建筑是居所,也是独立的艺术品。在这些宏伟构造的内部,建筑装饰设计犹如灵魂之笔,将艺术与实用联结,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空间语言,赋予每一寸空间生命和情感。建筑装饰设计,不是美的堆砌,而是个性表达的媒介,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融合了艺术、工程、心理学甚至哲学的智慧。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戴斌,在装饰艺术领域深耕多年,有着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深厚的学识底蕴。凭借细致入微的感知能力洞察生活之美,通过创造性思维,将灵感融汇至设计之中,使空间成为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之地。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他独特的设计思维,求新求变的精神,让他的作品历久弥新。

“设计不仅是美的创造,

更是文化、功能、技术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戴斌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国豪装饰艺术品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设计院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境艺术分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软装陈设分会学术副主任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装饰艺术学科建设高级专家

中国纺织品协会家纺家居专业委员会设计智库专家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室内设计师

▲ 马鞍山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大堂

《中装》: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您在大学担任教授,同时又在国内知名企业担任院长、顾问,您所关注的重点和主题是哪些?

戴斌:我的装饰艺术设计理念是围绕“融合与创新”展开的。设计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文化、功能、技术与情感的深度交融。在装饰艺术设计中,我追求的是既有文化底蕴的深度,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性作品。在设计过程中,我深入研究历史文脉,汲取传统艺术精髓,关注当代社会审美趋势、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意性转化和应用。

在大学担任教授期间,我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的革新。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装饰设计人才。通过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跨界合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术研究的前沿探索。我关注装饰艺术设计的最新理论动态和实践案例,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第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强调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要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在国内知名企业担任院长、顾问时,我的工作重心更侧重于对市场的洞察、对项目策划及执行的把控,以及整合资源和跨界合作三个方面。我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分析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提供策略性建议。参与并主导大型装饰艺术设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确保项目既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又能满足客户需求和审美期待。我也会利用自身的行业资源和影响力,推动企业与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共同探索装饰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新模式。

▲ 马鞍山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接待厅

《中装》:这两种身份的不停转变给您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哪些影响?

戴斌:这两种身份的不停转变,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是拓宽了视野。不同的身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和资源,拓宽了专业视野和思维方式。其二是增强了适应能力,频繁的身份转换要求我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职场中尤为重要。其三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大学教授的身份让我能够深入研究理论,而企业工作则让我有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双向互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其四是深化了对设计价值的认识。不同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美观和实用,更在于其对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而这两种身份的转变则为我提供了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 马鞍山富力万达嘉华酒店中餐厅

《中装》:您最欣赏的装饰艺术作品是哪个,为什么?您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戴斌:那些能够深刻体现“空、间、光”美学特征的装饰艺术作品是我最欣赏的。这些作品以自然元素为主,色调简洁、静寂,通过简约的线条和自然的材质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自然氛围。例如,以中国传统园林元素为蓝本的室内设计作品巧妙地融入斗拱、花格窗、假石、盆景等传统建筑符号,并结合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空间。不仅令人感到舒适和宁静,还能引导人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生活。这些作品成功传达了自然而然的精髓——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空灵。这些具有传统东方精神的装饰艺术作品,就像一股清泉,能够洗涤心灵,让人们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我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个结合了禅学等东方美学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居家空间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我尝试将“空、间、寂”等美学特征与现代简约风格相结合,通过对材质、色彩和布局的精心挑选和策划,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舒适的生活环境。我特别注重空间的留白和通透感,让自然光能够充分照入室内,并利用绿植和简约的家具来点缀空间,使整个设计既简约又不失生机,实现了传统自然精神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不仅满足了客户对舒适生活环境的需求,还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自我精神的救赎。这个作品也体现了我对于设计的理解和追求——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华丽和繁琐。

▲ 南京滴水观堂VIP客厅

《中装》:您认为怎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

戴斌:一个作品要称得上经典,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第一,要有深刻的内涵。经典作品必须蕴含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这种内涵可能是对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可能是对艺术、美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

第二,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经典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美感。

第三,要有广泛的影响力。经典作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能够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被不同人群所接受和喜爱,也能够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典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沉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持续为人们带来启示和感动。

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广泛影响力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 南京滴水观堂会见厅

《中装》:在建筑空间领域,东西方美学在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一致和差异,您怎样看待这种不同?

戴斌:在建筑装饰空间领域,东西方美学在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既存在一致性,又有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哲学思想基础不同。东方美学深受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在建筑装饰空间中体现为对意境、气韵和神韵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相处的强调。西方美学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科学和形式美。在建筑装饰空间中体现为对比例、对称、平衡和几何美的追求,以及对光影效果和立体感的营造。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东方建筑装饰空间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线条流畅、优雅、自由,如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中的线条,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东方建筑还善于运用留白和借景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感。西方建筑装饰空间更注重色彩、光影和体积的表现。色彩丰富多变,光影效果强烈,能够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雕塑和壁画等艺术形式也常被用于装饰空间,以增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第三,空间观念不同。东方建筑装饰空间追求二维的空间效果和平面化的构图方式。例如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和“三远法”,能够突破有限的画面空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空间感。西方建筑装饰空间则更注重三维的空间效果和透视感。通过透视法的运用和立体造型的塑造,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空间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

这种一致性和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哲学、宗教、历史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它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为建筑装饰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选择。东西方美学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不仅促进了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之美。我们要尊重并欣赏这种多样性,不断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创作灵感。

▲ 南京滴水观堂会见厅入口

《中装》:国内和国外对待设计的态度有何差异?您觉得中外在设计上会着重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的影响?

戴斌:国内和国外对待设计包括装饰设计的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关注点、文化影响以及行业生态等方面。

在国内,建筑装饰设计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业主的喜好、市场趋势、成本控制等。部分设计师和业主更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形式美,追求新奇、独特的设计以吸引眼球。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更多的设计开始融入中国传统元素,追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国外建筑装饰设计则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设计师会深入研究使用者的需求,营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居住环境。国外设计还非常注重与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尽管国内建筑装饰设计开始逐渐关注内部空间的舒适度和功能。但仍有一些设计过于追求外在效果而忽视了内在品质。此外,国内设计还常常受到政策、法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绿色建筑标准、节能减排要求等。国外设计则更加关注细节和人性化处理。无论是空间布局、材料选择、色彩搭配还是灯光设计,都力求精益求精。同时,国外设计还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作品。

国内建筑装饰设计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文化影响使得国内设计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的挑战。国外建筑装饰设计则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设计师们通常会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作品中。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更具国际化和包容性。

国内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存在着设计同质化以及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现象。比如部分设计师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放弃个人风格和创意,导致作品缺乏特色。国外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则相对成熟和规范。

设计师们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的全过程。同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也保障了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国内设计师们注重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观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态度促进了设计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提高了国内建筑的整体品质和文化内涵,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外设计师注重细节处理和人性化设计,强调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这种设计态度使得设计更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这种影响还扩展到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 聊城蓝海新鹏都大酒店大堂吧

《中装》:您怎样看待技术和艺术、功能性和美观性在设计中的作用和分量?

戴斌:在装饰艺术设计中,技术和艺术、功能性和美观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创作出优秀设计作品的关键。

技术是装饰艺术设计的基石,涉及材料的选择、加工、施工等各个环节,是实现设计理念、确保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技术不仅影响着作品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还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实现难度和成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推动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使设计师能够尝试更加复杂、精细和具有挑战性的设计方案。艺术则是装饰艺术设计的灵魂。它涉及美学表达、情感传递和文化内涵等,是设计师通过作品与观者沟通、交流的桥梁。艺术赋予了设计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使其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表现力还可以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使其感受到设计的温度和深度。

技术和艺术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分量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作为支撑,艺术表达将受到限制;没有艺术的融入,技术将失去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聊城蓝海新鹏都大酒店大堂吧

功能性是装饰艺术设计的核心,是设计作品在实际使用中所具备的性能和效用,包括空间布局、使用便捷性、舒适度等。功能性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设计师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一个优秀的装饰艺术设计作品要能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并提高其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美观性则是装饰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设计作品在视觉上所呈现出的美感和吸引力,包括色彩搭配、线条造型、材质质感等。美观性不仅能提升设计作品的观赏价值,还能营造出愉悦、舒适的空间氛围,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美观性要与功能性相结合,形成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设计作品。

功能性和美观性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分量同样重要。一个只注重功能性而忽视美观性的设计作品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一个只注重美观性而忽视功能性的设计作品则缺乏实用性。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找到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点,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技术和艺术、功能性和美观性在装饰艺术设计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优秀装饰艺术设计作品的基石和灵魂。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来推动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 聊城蓝海新鹏都大酒店自助餐厅

《中装》:您是如何看待生态和建筑的关系?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设计中怎样平衡这样的关系?

戴斌:生态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生态和建筑之间是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建筑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居住和使用体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开始融入生态理念,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增加绿化面积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建筑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反馈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与城市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城市为建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背景,而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景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功能和品质。为了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和谐统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让建筑的风格、高度、体量等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让建筑的功能布局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从而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与城市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平衡这种矛盾,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例如,通过增加城市绿地、优化城市水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需要平衡生态、建筑和城市的关系。首先,应始终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其次,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融合城市的文化元素。通过运用地方材料、传统工艺和建筑风格等手段,使建筑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再一个,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品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环境等措施,提升建筑的居住和使用体验。最后,城市规划在平衡生态、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发挥着强化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引导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向着更加生态、宜居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生态和建筑、建筑和城市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关系并寻求平衡之道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聊城蓝海新鹏都大酒店二楼公区

《中装》:您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满足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期许吗?您的日常生活爱好有哪些?

戴斌:作为大学教授兼装饰艺术设计院院长,我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充满挑战与创造力,同时又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我希望在装饰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为设计院院长,我希望带领团队承接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设计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希望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成长。我还想要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富有创造力的团队,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实现设计目标。

目前,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基本符合我对事业和生活的期许,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进一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等。

我的爱好比较广泛,包括阅读、旅行、摄影和绘画等。阅读是获取知识和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文学作品都让我受益匪浅;旅行是放松身心、拓宽视野的好方式,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摄影则是记录生活、收集素材、捕捉美好瞬间的方式之一;而绘画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我享受绘画过程中观察、思考、表现这一非常有趣的过程。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动力。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