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形而上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305)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3:17 2

摘要:例如“平面圆形”与其它部分的定义应用之于“本圆”〈意式圆〉再等待着加上“这实际上是什么”〈这通式之所以为通式者是什么〉,我们必须询问这个是否全无意义。

凡是言之凿凿,说得绝对的,都值得深度怀疑。

——坤鹏论

第十三卷第四章(8)

原文:

但,我们倘在别方而假设普通定义应用于通式,

例如“平面圆形”与其它部分的定义应用之于“本圆”〈意式圆〉再等待着加上“这实际上是什么”〈这通式之所以为通式者是什么〉,我们必须询问这个是否全无意义。

解释:

但是,如果我们在别处假设普遍性定义用于通型,

比如:“平面圆形”与其他部分的定义用于理型之圆,

再继而加之“这实际上是什么”(也就是这通型为什么是通型),

我们必须要问这个是否完全没有意义。

让我们用“网购商品详情页vs实物”的比喻来更好地理解这段话。

它其中所揭示的核心问题是:

当柏拉图试图用现实世界的定义(如“平面圆形”)去描述理型世界的“本圆”(完美圆)时,

就像是:

商品页描述(现实定义):

“直径60cm的EVA材质圆形地垫”

而这是对具体圆形物品的描述。

而理想圆的概念(理型定义):

“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这是数学上对完美圆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指出:如果把具体圆的定义生搬硬套到“理型圆”上,就如同:

直接用“直径60cm的EVA材质”来描述数学中的理想圆,

最后还要追问“这个理想圆本质上是什么?”

结果就是逻辑混乱,就像问“爱情本质上是不是粉色”一般荒谬。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论述直击到了理型论的根本矛盾,

即:如果理型世界的事物需要借助现实世界的属性来定义,

那么,所谓的“完美原型”就失去了独立性,反而要依赖不完美的现实来理解自己。

这个质疑一直争论不休,后来导致了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坤鹏论用“电子宠物猫vs真猫”这个例子来讲述一下。

其哲学背景是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事坤鹏论曾在《你不成功,可能是你还不够简单!》讲过,你可以去看看。

14世纪哲学家奥卡姆的威廉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它直接批判的是当时盛行的“实在论”,类似于柏拉图理型论,

实在论认为,“猫”这个概念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唯名论主张,“猫”只是我们给相似生物贴的标签。

假设我们定义:

真实猫:一种有新陈代谢、能自主繁殖的哺乳动物。

电子宠物猫:屏幕中按程序活动的像素集合。

当有人说这两者共享同一个“猫”的理型时,奥卡姆派会追问出其致命矛盾:

第一,如果电子宠物猫也要符合“新陈代谢”的定义,那么就必须要改写其定义,但这背叛了它的本质;

第二,如果坚持原有定义,那么电子宠物猫本质上就不是猫,只是同名而已。

同样道理,当我们争论AI是否具有人格时,也得面临亚里士多德式的拷问:

人格的传统定义:包含自由意志、道德责任、自我意识。

AI的运作本质:算法驱动的数据处理器。

那么,当有人宣称AI也有人格时,其本质就是:

第一,要么篡改“人格”的定义,沦为语言游戏。

第二,要么承认AI与人类存在实质共性,需证明算法能产生意识。

以上都揭示了包括理型论在内所有“同名不同质”理论的致命伤——定义内部的自杀性矛盾,

也就是,当理型世界的事物需要靠现实定义支撑时,理型必然丧失独立性;

当现实事物需要靠篡改定义才能符合理型时,认知体系必然会崩塌,

正如将电子宠物纳入生物分类学,会导致整个学科框架失效。

原文:

这一补充将增加到原定义的那一要素上面?

补充到“中心”或“平面”或定义的其它各部分?

解释:

这补充的一项应该加到原来的定义的哪一个要素之上?

加到“中心”或是“平面”或是定义的其他部分?

原文:

因为所有〈在意式人中〉怎是之各要素均为意式,

例如“动物”与“两脚”。

解释:

因为所有怎是的各要素都为理型,

比如:“动物”和“双足”。

原文:

又,这里举出了“平面”的意式,“作为意式”就必须符合于作为科属的涵义,作为科属便当是一切品种所共通的某些性质。

解释:

再者,这里列出了“平面”的理型,“成为理型”就必须符合作为种属的含义,作为种属而言更当是所有品类所共通的某些特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完美的“平面”理型,是所有具体平面事物的原型。

而亚里士多德则指出,如果“平面”作为理型存在,它必须具有类概念(种属)的特征,也就是能够涵盖所有具体平面事物的共同属性。

“作为科属便当是一切品种所共通的某些性质”,即类概念,其本质在于包含下属所有子类的共同属性。

比如“动物”作为种属,包含“人”、“马”等子类共有的生命、感觉等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如果理型要具有认知意义,就必须像类概念一样体现事物的普遍共性,但柏拉图却把理型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这会导致“第三人悖论”(需要无限多的中间理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坤鹏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