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医院:名医、名科、名药、名方不断涌现,打造中西医结合……

B站影视 2024-12-16 08:16 3

摘要:高标准完成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任务,不懈推动“佛山伤科正骨”发展和挖掘院内制剂的潜力,倾力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派出医护人员帮扶祖国的边境、远山的苗寨……12月12日,佛山市中医院(以下简称“佛中医”)迎来68岁的“生日”。该

高标准完成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任务,不懈推动“佛山伤科正骨”发展和挖掘院内制剂的潜力,倾力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派出医护人员帮扶祖国的边境、远山的苗寨……12月12日,佛山市中医院(以下简称“佛中医”)迎来68岁的“生日”。该院党委书记蒋开平在庆祝大会上表示,作为新时期佛中医人,更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走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佛中医68年以来的不懈坚持。如今的佛中医,早已从曾经的小诊所发展成为集医、教、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现代化大型中医医院,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中医系统最高级别的A+级,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50强方阵。在佛中医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名科、名医、名方、名药不断涌现,在现代中医药发展征程上点缀星光。

在佛中医68岁生日之际,不妨走进该院,通过名科、名医的故事“管中窥豹”,了解医院近年来守正创新的点点滴滴。

推拿科:

传承推拿手法“绝活” 打造名震湾区绿色疗法

滚、揉、推、按、拿、提、弹拨、斜扳……12月12日下午,在佛山市中医院庆祝建院68周年暨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果展示大会上,一场“功夫推拿见真章”的情景剧将推拿医生娴熟的技术展现在台下医护人员眼前。这个1990年从骨科单独出来的非手术专科,用34年的时间,以推拿这门“绿色疗法”为颈肩腰腿痛患者“手到病除”。

张盛强在为病人做推拿治疗

推拿号称“元老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分支。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拥有推拿门诊的医院很多,设立推拿住院病区的却不多。回忆起住院病区的开设,佛中医推拿科主任张盛强提到,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时代大潮中患者需求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久坐上班族逐渐增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数量持续增长,而许多患者在那个时候对腰间盘和脊椎的手术还十分忌讳。”张盛强1991年就在该院服务,当时许多脊椎患者行动不便,想要获得更好的疗效需要一周多次,甚至每天往返医院,非常麻烦。加之医院骨科声名远播,省内乃至省外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为方便对患者展开系统治疗,佛中医开全省风气之先,率先设立推拿科住院部,最大程度方便患者。

住院部的成立得到了无数患者的青睐,首期设置的10张床位很快便供不应求,30张、50张、90张……床位的不断增加,让佛中医的推拿科逐渐成为全省住院病房规模最大的推拿科之一。由该院创制、必须3名或4名医生同时操作的大推拿手法更是成为科室“绝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甚至合并脊柱侧弯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大“福音”,经过一套“炫技”般的操作,能极大减轻症状。

“推拿科的治疗与社会上的推拿服务有着本质区别,相比后者以放松为目的,我们的推拿技法是能够用于治疗病症的,因此辨证施治很关键。”在张盛强看来,脊椎是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尤其颈椎更是气血密布之地,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出现二次伤害。而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从X光到如今的核磁共振,借助现代技术对患者的诊断越来越精确,医生也更能“对症施技”。数据显示,近年来,推拿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已经从30多天减少至10天左右,推拿的疗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除了滚、揉、推、按等传统手法,佛中医推拿科更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理疗、中药熏洗等特色疗法,结合康复锻炼等,为住院患者安排上满满一天的“任务”。疗效是科室最大的“招牌”,经过患者的口口相传,2023年,推拿科年门诊量达6万人次,年收治患者3000多人次。发展至今,推拿科也陆续被评为广东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佛山市“十三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十四五”中医专病建设项目(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单位,同时也是佛山市中医推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佛山市中医推拿联盟牵头单位。

消化内科:

中医特色融入现代医学 内镜微创塑造最强科室

“量变引发质变,但在医学领域,也许只有一次次的质变才能引发专科建设的量变,让我们的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走进新启用的佛中医消化内镜中心,该院大内科兼消化内科主任陈锦锋对消化内科24年的发展总结仍记忆犹新。荣获广东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佛山市“十三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及佛山市“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最强科室”,佛中医消化内科的成长史,也是该科在医院党委领导下,24年以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一部“奋斗史”。

陈锦锋(左一)在佛山市中医院新启用的消化内镜中心为患者检查

该科有两“奇”,一“奇”是科室发展快,另一“奇”是科室“掌舵人”陈锦锋西医科班出身,却深耕中医领域,将科室建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作为引进人才,陈锦锋1999年从广东省中医院来到佛山市中医院。

“彼时,医院正在大内科中筹备成立消化专科,时任党委班子便希望我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接消化内科的建设工作。”陈锦锋回忆道,当时消化专科的医护人员只有廖廖数人,所拥有的专科设备也只是一台主机、一条胃镜以及一条肠镜。幸运的是,吸引到陈锦锋这个人才,佛中医即刻破例给新成立的消化内科添置了一台十二指肠镜,这为消化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硬件支持。“内窥镜的设置,为我们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专业支持,凭借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消化内科在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化的道路越走越阔,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在随后数年里得到了极大提高。”

而在一众专科核心技术中,陈锦锋对ERCP技术情有独钟。他认为,该技术治疗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低,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避免了开腹手术,可谓是患者的福音。然而,虽然ERCP手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就开展,但该技术要求非常高、医生的成长周期长,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胆胰疾病内镜治疗技术。“学科的发展必须得到受众的认可,一个新技术没有高成功率,是不可能得到推广的。”为此,陈锦锋将掌握ERCP核心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很大程度上攻克了ERCP术后并发症多的问题,如今,消化内科实施ERCP的成功率大于95%,让许多以往需外科手术及原因不明的黄疸得到了及时诊疗。

有趣的是,虽然十分重视内窥镜在肠胃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陈锦锋在出诊时却从不摒弃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在他看来,西医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病因,中医却能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出奇制胜之效,特别是对功能性肠胃疾病有独到优势。从医多年,他坚持中医和西医必须“两条腿走路”,特别是在内镜手术的术后恢复阶段加入了中医药内服、贴敷、封包、针灸等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效果,“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疗效,这是我们的优势和法宝。”

如今,随着新消化内镜中心的启用,消化内科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希望能带领科室成为佛山地区同时具备中医治疗特色及先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又有强大的消化系统疑难病、危重症诊治能力的消化医疗中心,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锦锋表示,在医学实践中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真正掌握到其核心技术,“唯有自强不息,最终才能让科室从一棵幼苗进化成为参天大树。”

2024年12月18日《羊城晚报》特别报道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