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早上北京机场冷死了,天灰蒙蒙的。77岁的李教授站那儿,手抖个不停——冷的?激动的?估计都有吧。按理说这把年纪,情绪管理应该挺到位了,但老爷子眼角那点泪光骗不了人,这回是真绷不住了。
那天早上北京机场冷死了,天灰蒙蒙的。77岁的李教授站那儿,手抖个不停——冷的?激动的?估计都有吧。按理说这把年纪,情绪管理应该挺到位了,但老爷子眼角那点泪光骗不了人,这回是真绷不住了。
"李教授,没事儿吧?"旁边那小王(他学生)看着挺担心的样子。
李教授嘴上"没事没事"敷衍着,眼睛却一直死盯着到达口那门,连眨都不带眨一下。这会儿,别说有人跟他搭讪,馆长打电话来都得靠边站。有啥比这事更重要啊?
大概凌晨3点多?记不太清了。反正那架从华盛顿飞来的飞机总算是落地了。这趟航班可不一般啊兄弟们,它带回来的不是啥普通乘客,是两件在国外飘了整整79年(!)的国宝级文物——子弹库帛书里的《五行令》和《攻守占》。想想都激动得不行...
我得倒回去讲讲这事儿的开头。好像是2022年吧?那会儿疫情刚消停没多久,李教授闲着没事在家晒太阳呢,突然手机响了,一看是美国那边打来的。
"喂~是李教授吧?我夏德安啊,就芝加哥大学那个..."电话那头中文咬字怪怪的,一听就是老外学的。
李老头一听这名儿腾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差点闪着腰),赶紧站直了。这夏德安可不一般,研究中国古文献都几十年了,特痴迷那些战国时期的玩意儿。
"哟,德安老弟!好久不见啊!啥情况啊?"李教授立马来劲了。
夏德安那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憋出一句重磅消息:"那个...李啊,我好像...嗯...找到它们了,就是...那个子弹库帛书!就在咱们史密森学会放着呢..."
电话这头,李教授愣住了,好几秒没出声,然后深吸一口气:"你...你确定?没看走眼?"(说实话,我要是找了大半辈子的东西突然被告知找到了,我也得怀疑一下吧,对不)
"我仔细对过了!材质啊,字迹啊,内容啊,跟你们记录里说的一模一样!李啊,咱找着宝贝了!"
挂了电话,李教授在那个连转身都费劲的小书房里转来转去,激动得跟个转陀螺似的,200斤的那种。他可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古文字专家(吹牛?不不不,是事实),大半辈子心血都扑在这套1942年长沙出土、1946年不知咋就到美国去的帛书残本上。
"终于...希望...有希望了..."老头子跟着了魔似的自言自语,眼前估计全是这些年挑灯夜战翻资料的画面。心疼老头一秒钟...不对,是一个小时!
接到电话后,李教授二话不说组了个小队——主要是他那个眼珠子转得贼快的得意门生小王和几个懂行的文物专家。他们疯了似的收集一切跟子弹库帛书沾边的老档案,就想整出个完整证据链,证明这些玩意儿是咱中国的!
说到档案室,啧啧,想象下那个灰尘...好像又扯远了。总之在国图的档案室(肯定灰尘不少,不过我瞎猜的),小王从一大推发黄纸里翻出几张老照片。
"我的天!!教授您看这个!"小王激动得差点把照片甩出手,"这不是1942年发掘队记录嘛!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帛书当时啥样啊!"
李教授慢腾腾掏出老花镜,小心翼翼拿过照片。上面几个穿老土中山装的人围着啥东西指指点点,肯定是在记录帛书情况。
"嗯...这证据不错。"李教授点点头,但又皱眉,"但关键是咱得找到它被偷运出国的证据..."
他们接着找啊找,最后在一个死了好些年的历史学家日记里发现重要线索。日记写着1946年初,有外国佬假模假样装"研究",把帛书顺走了,再没影了。那会儿这种事太多了好吧,想想就来气!民族之痛啊...
"对了,李教授,那《四时令》呢?"小王忽然问,"资料好像说是三卷才对啊,夏教授咋只提了两卷?"
李教授叹口气:"《四时令》是第一卷,好像在哪个土豪收藏家那。咱先把眼前这俩弄回来再说,急不来的。"
拿着这堆证据,李教授领着文物局的人飞到美国,跟史密森那帮家伙见面。会议在华盛顿一个装修挺讲究的会议室开的。窗外阳光灿烂的,真是气死人,国内那会儿还阴雨绵绵的...
"非常感谢各位大老远过来啊。"博物馆馆长杰弗逊笑得假兮兮的,"我们对中国文化真是太尊重了,也理解这些文物对你们多重要"(假,太假了)李教授是谁啊,能吃这一套?直接开门见山:"杰弗逊先生,这俩帛书是我们国宝,是我们民族记忆。该回家了。"
杰弗逊看着面前这堆材料,表情变严肃了:"李先生,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这个嘛...涉及很多政策问题的,需要协调的..." 这不就是典型的官腔嘛,说了等于白说。
这才是开始。接下来那年,哎妈呀,简直要命啊!中美双方视频会议开到吐,电话打到手机发烫。李教授和小王,诶呀,估计美国入境章都盖不下了,飞来飞去跟坐公交似的。他们加上夏德安和加州大学那个罗泰教授,一块儿为帛书奔走,那叫一个忙啊。
记得第七次会面的时候(好像是第七次?记不太清了),有个看着挺嫩的美国律师突然来这么一句:"我们怎么确定这些帛书是被非法带出中国的呢?毕竟都八十年了诶~"
李教授也不废话,直接掏出一份1948年的旧报纸,上面有则不起眼的小新闻,说有人贩卖中国文物。
"你看看,这新闻里的时间、地点、物品特征,跟帛书丢失的情况一模一样。"李教授用英语解释(我去!这老头子英语是真溜),"再加上前面给的那些证据,这条线还不明白吗?"
会议室死一般寂静,杰弗逊跟其他美国佬交换了个眼神,那眼神啊,可能在说"完犊子了,这证据太铁了,咱们扛不住啊!"...
2023年快过完那会儿吧,小王突然接到罗泰教授的电话。
"小王啊,好消息啊!!史密森的理事会基本同意归还帛书了!!他们被你们的证据和诚意打动了!!"
小王激动得蹦起来:"啥?真的假的?罗教授,我的妈呀,太谢谢您了!!"
"别光谢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罗泰笑着说,"特别是德安,那老小子在理事会上简直演得比电影还好,差点没当场飙泪,说这些文物不只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应该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得,这觉悟,必须给老外点个大大的赞)
李教授知道这消息时正在医院体检呢,把医生给吓坏了 — 老人家血压蹭蹭往上窜。
"李教授,您悠着点儿..."医生劝他。
"没事没事!开心的!"李教授笑得跟朵花似的,"这可是我盼了一辈子的好消息啊!"
2024年初,双方终于签字了。史密森学会无条件归还那两卷帛书,还答应帮着找第一卷《四时令》。
签字那天,杰弗逊馆长来了句话,把李教授感动得不行:"文明靠尊重才能传承,靠对话才能繁荣。这些帛书回到中国,是它们命运的正确归宿。"(这话咋这么像电视剧台词...不过好像确实有道理?)
哎呀扯远了,还是回到5月18日那凌晨吧。李教授和小王站机场VIP通道,等着他们大半辈子找的宝贝。我要是在现场,估计也得激动坏了...
几个穿特制服装的护送人员小心翼翼地捧着俩看着就贵的保险箱走出来。我滴妈,那一刻气氛太庄重了,别说我要在场,大气都不敢出。
"李教授,这边请。"文物局人员引路,"您可以看看帛书状态。"
在个临时弄的密室里,箱子缓缓打开了。玻璃罩下面,两卷比纸还薄的丝帛静静躺着,上面墨迹居然还挺清楚!一卷是记季节规律啥的,一卷全是古代军事占卜的玩意儿。
李教授的手明显在抖,这回眼泪是真控制不住了。我猜他这会儿肯定想起自己30多岁刚开始研究这帛书的日子,想起无数个熬夜的晚上...
"终于...终于,回家了..."老人家激动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小王也红了眼眶:"教授,您等这一天得等多久啊..."
"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是好几代学者一块儿坚持下来的呗。"李教授擦着眼泪笑了,"夏德安,罗泰,还有好多默默付出的人,都出过力。"
俩月后,国博搞了个"归来的瑰宝"特展,这俩帛书是绝对C位。开幕那天,我的天那叫一个人挤人啊,大家都想看看传说中的国宝。
李教授被叫上台发言。他看着台下那群中美嘉宾和一堆围观群众,表情出奇的平静:
"文物不单是活着的历史,还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啊。咱们今天看着2300年前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不光是看个文物,更是在跟历史对话啊。"
他停顿了下,又接着说:"全球还有大概160万件中国文物流落在外头呢。每件回归的文物,都是在修历史的旧伤。但愿子弹库帛书能给更多国宝指条回家的路。" 这话说的,咋这么戳心呢...
小王站展厅角落,看着人们围着帛书展柜的样子,好像突然明白为啥老师把一辈子都扑在这事上了。那不只是痴迷文物,更是对传承文明的一种责任啊。
当天晚上,李教授接了个奇怪电话。瑞士一收藏家说自己手上好像有《四时令》的线索。
"看样子,咱们故事还得继续呗..."李教授笑着对小王说,"下一站,瑞士日内瓦!坐等续集呀~"
而此刻,国博那个灯光刚刚好的展厅里,俩沉默了79年的帛书默默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一个文明对话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个回家的故事。
文明的种子穿越时间,经历了多少风雨啊,最后还是回到最初生长的土地。这可能就是所有文物回归故事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吧。
【作者碎碎念:这文章是根据真事改编啊,那个子弹库帛书是真的在今年5月18号回中国了。文里那些李教授啊小王啊啥的全是我瞎编的,主要是从那些真参与帛书返还的中外学者形象得到灵感。哦对了,7月国博有特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反正是去定了~】
参考资料: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