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4年9月,河南省息县青年关俊彦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步兵科。该校当届共招收学员665名,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包括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等军事科目,以及政治教育课程。此时正值蒋介石对军校实施“清党”政策后的第七年,政治教育以《剿匪手本》为核心教材,
1934年9月,河南省息县青年关俊彦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步兵科。该校当届共招收学员665名,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包括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等军事科目,以及政治教育课程。此时正值蒋介石对军校实施“清党”政策后的第七年,政治教育以《剿匪手本》为核心教材,每日安排两小时专题学习。关俊彦在校期间军事科目成绩优异,尤其在步兵战术推演中多次获得教官好评。
1937年6月毕业分配时,关俊彦主动申请前往一线部队,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87师。该师前身为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系首批接受德国军事顾问整训的部队。离校前,关俊彦将原名改为“黎原”,在向校方提交的改名申请书中明确写道:“原名带有封建家族印记,今以黎原为名,取黎明新生之意。”
1937年8月13日,黎原随87师投入淞沪会战。该师作为首批参战的德械师,每个步兵连配备6挺捷克式轻机枪,营级单位设有机枪连。9月5日,黎原被任命为师部传令兵,负责在旅团单位间传递作战指令。10月18日,在向260旅阵地传达死守命令途中,黎原借用身边士兵的中正式步枪,于200米距离两发点射击毙两名日军机枪手。
此战期间,87师在苏州河沿岸与日军第三师团持续交战28天。至11月8日撤离战场时,全师阵亡官兵达4300余人,轻重伤员累计5100余人,作战人员损失率超过75%。补充的新兵多为临时征召,部分士兵上战场前还没有接受过实弹射击训练。
1937年11月下旬,87师撤到南京整补。黎原发现补充兵中有人不会拆卸保养步枪,便向所在营提出组织基础训练的建议,但没有获得上级重视。12月初,南京保卫战期间,87师奉命防守紫金山阵地。12月12日撤退时,黎原目睹溃兵在挹江门互相践踏的场景,此事对其产生深刻触动。
1938年1月,部队转移至武汉休整期间,黎原与黄埔同期学员阮庆、廖斌多次讨论战局。三人通过《新华日报》了解到八路军平型关战役细节,开始收集陕甘宁边区的相关信息。2月,黎原借故离开驻地,试图寻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但因证件不全未能取得联系。
1938年3月,黎原再次前往汉口府西一路八路军办事处。经过三次约见,最终得到董必武的亲自接待。为表明决心,黎原主动提供所在部队的兵力部署信息,并详细绘制了武汉周边国民党军布防图。董必武在向延安的汇报电文中特别注明:“该军官军事素养扎实,建议重点培养。”
4月初,黎原与阮庆、廖斌变卖个人物品,筹集银元62块作为路费。三人伪装成桐油商人,持伪造的商会通行证离开武汉。经孝感、信阳、南阳抵达西安,途中两次躲避军统检查站。4月28日抵达延安时,八路军总政治部对其黄埔背景进行专项审查,确认无特务嫌疑后准予接收。
1938年5月,黎原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编入第三大队军事班。在学习期间,他的战术作业连续三次获得优等评定。7月,经抗大训练部长陈伯钧特批,黎原提前结束学员身份,担任军事教育科助教,负责指导连排级干部的战术课程。
1939年3月,黎原升任抗大总校军事教员,主讲《防御工事构筑》课程。1940年4月,在参与建设黄崖洞兵工厂防御体系时,黎原设计的交叉火力点布局被八路军总部采纳,该工程后成为华北根据地样板防御工事。
1941年3月,黎原调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副营长,参与晋西北地区反“扫荡”作战。该部在岢岚、五寨等地采取游击战术,三个月内实施伏击作战23次,破坏日军运输线17公里。1943年8月,黎原升任营长,率部在静乐县建立秘密交通站,累计护送抗日军政人员400余人穿越封锁线。
1945年9月,黎原随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二梯队开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10旅28团参谋长。次年4月部队整编,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20团副团长。1947年夏季攻势中,该团在四平攻坚战中担任主攻任务。
1948年10月,黎原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85团团长,参加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该团奉命固守101高地,构筑三道环形防御工事。战役期间击退国民党军五个团级规模进攻,其中10月25日单日击退七次冲锋。战役结束后,全团获纵队司令部通令嘉奖。
1951年2月,黎原任志愿军第47军140师师长入朝参战。4月接防临津江东岸阵地,针对美军火力优势改进防御体系,要求每个连级阵地必须构筑两条以上坑道。在秋季防御作战中,该师419团8连坚守天德山阵地,连续击退美军两个营的11次进攻。
1952年1月,黎原组织师属工兵营改造阵地结构,将交通壕深度增至1.8米,并在反斜面设置预备队隐蔽所。此期间全师挖掘坑道总长达到21公里,建立弹药储备点37处。阵地防御期间,140师与美军第1骑兵师交战67次,累计歼敌4300余人。
1955年9月,黎原被授予大校军衔,任第47军副军长。在湖南驻防期间,主持修建永顺至大庸战备公路,组织官兵与沿线群众共同施工,提前三个月完成56公里路基建设。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任第47军军长时推行夜间作战训练计划,要求营级以上指挥员每月参加两次实战化演练。
1970年黎原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期间,重点加强雪峰山地区防空体系建设,主持建设战备指挥所3处,改造军民两用机场2个。1975年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河西走廊防御工事升级,组织完成12个永备工事群的伪装改造工程。
1983年5月,黎原按正兵团职待遇离休,定居北京撰写战争回忆录。在口述史料中详细记录1938年投奔延安时携带的军事地图样式,以及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接洽程序。1995年将个人保存的抗战时期作战日记捐赠军事科学院,其中1937年淞沪会战记录部分被列为研究德械师作战的重要参考资料。
黎原军事生涯跨越国共两军体系,其选择反映出抗战时期部分青年军官的思想转变轨迹。从淞沪会战时的德械师军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团长,战术风格始终强调工事构筑与火力配系。在朝鲜战场创造的坑道防御经验,经志愿军总部推广成为标准防御规范。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