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实施,其中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提供户口簿等新规定。近几天,第一批不用户口簿领证的年轻人已经在社交媒体晒出了新的领证流程,但更加便利的领证方式,但却引发了年轻人的集体“警觉”,评论区流传最多的一句话是
2025年4月21日,湖北宜昌,市民展示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及结婚证。(图/视觉中国)
从实际操作上讲,现在结婚只需要身份证,而离婚需要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五个步骤,结婚和离婚本身确实更加“宽进严出”了。但是不是“诈骗”,可能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领证用户口簿,5亿人都得“跑一趟”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近十几年增速惊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户分离人口4.9亿,这个数字比 2010年高出了 88%。在 4.9亿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就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想要结婚,首先要回到户籍地,拿到户口簿,到当地民政局领证,再返回工作的地区,来回折腾至少两天,而且民政局周末休息,这就导致领证往往和请假挂钩。当然这并不是老家的民政局故意想折腾人,而是以前条件不允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婚姻登记信息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必须要在户籍地办理才能有效避免重婚风险。即使这样依然难堵漏洞,此前就出现过一男子在2015年到2017年领了三本结婚证的新闻。从2012 年起,婚姻登记信息的联网工作逐步推进,到2025 年实现全国联网,今年才能实现无论身在何处,只需身份证就能无风险领证。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首日 多地新人预约登记结婚。2025年5月10日,手持结婚证的新人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拍照留念。(图/视觉中国)
实操问题解决之后,面临的是观念问题。过去想拿到户口簿领证结婚,户主(父母)同意是绕不开的一步,但身份证领证之后,理论上即使不经过父母同意也可以结婚,这也是此次新政质疑声最大的来源。年轻人对结婚用户口簿的执着,还是令人意外的,被上一代冠上叛逆之名的年轻人,在结婚面前意外地做了一回“想听父母话的孩子”。在过去,想要结婚但无法说服父母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冒险“偷”户口簿,这也成了国内影视剧的经典桥段。但经常无法如愿,甚至有通过起诉父母来获得户口簿的尝试。(图/《小巷人家》)
在全国各地的法院信息里,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比如2021年,江西上犹县的一位女性把父亲告上法院,原因是结婚前父亲向相恋四年的男友索要10万元彩礼,男友支付了6万元彩礼,剩余的4万元却因经济困难未能兑现,父亲因此拒绝将户口簿交给女儿,最终女儿通过起诉的方式要回了户口簿。一个反常识的现象是,不但父母要为子女的婚姻大事把关,子女在影响父母婚姻上也不遑多让。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真正进行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其中子女的反对意见就是重要原因,通过藏匿父母社保卡、户口簿阻碍父母再婚的事情也并不少见。社交媒体上,用 Excel 理性分析婚恋对象,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图/社交媒体截图)
《2014-2015年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显示,在能接受闪婚的群体中,占比最大的其实是70后,90后同意闪婚的比例反而最小。90后对爱情是更谨慎的,而 00 后在谨慎的基础上更加现实,相亲跟学历同样内卷。《2022-202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中,00 后相亲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比 90 后早了整整四岁。年轻人对婚姻、生育的审慎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也是对自我更加关注、对下一代更加负责的体现。学历越高、结婚率越低,这在全球都是共同的现象。无论结婚还是生子,都是选择了一条要接受挑战的道路,而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应该深刻意识到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而不能用“水到渠成”的态度来面对。年轻一代在结婚这件事上的理性程度,实际上已经远高于父母一代。“不需要户口簿”只能作为一个减少繁琐手续的措施,但这不意味着不通知双方父母,毕竟在这个“不想留下二本吻痕”的年代,家庭结构到个人学历都是不能忽略的。在法定结婚年龄上,中国男性 22 岁、女性 20岁的规定在国际上属于较高的年龄行列,而这个年龄是在 1980年修改婚姻法时规定的,在1950年的初版婚姻法里,规定的婚姻年龄是男 20岁、女性 18 岁,结婚年龄提升两岁,和当时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关。(图/《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至于广为流传的“宽进严出是诈骗”一说,恐怕没有一个诈骗会事先把“宽进严出”的规则提前告诉受骗者。事先知晓离婚有冷静期,对“宽进严出”感到恐惧,可能说明你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正是这样的“预防针”,让年轻人在结婚之前就知道,离婚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编辑 詹腾宇校对 严严运营 马社力佛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