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等16个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科学干预改善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严峻形势。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肥胖相关慢性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等16个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科学干预改善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严峻形势。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肥胖相关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医疗支出在2010—2020年间激增185%,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21.5%。这一现状不仅威胁国民健康,更成为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诱因。因此,国家提出“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亟需全行业协同发力,而食品行业作为居民营养摄入的源头,其作用尤为关键。
食品行业的核心作用:从源头构建健康生态。首先,推动营养化转型,优化食品供给结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要求企业减少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的含量,研发低热量、高纤维的健康产品。例如,代餐食品(如燕麦、代餐奶昔)因饱腹感强、营养均衡成为市场热点,2024年京东平台代餐类商品搜索量同比增长2.3倍。乳制品企业如伊利股份、新乳业通过添加益生菌等功能成分,开发兼具营养与便捷属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次,普及健康消费理念,强化营养标签教育,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能力是政策重点。上海等地通过推广含糖饮料健康标识、开展学校膳食宣传,引导居民科学选择食品。食品企业可借鉴国际经验,在包装上标注“三减”(减盐、减油、减糖)标识,并通过数字化工具(如APP)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增强消费者自主管理能力。最后,开发功能性食品,挖掘药食同源潜力,功能性食品是体重管理的重要载体。据了解,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作为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科研单位,依托众多国家级科研及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绿色、健康、智能”的发展方向,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技术创新基地、服务保障基地与产业化运营平台。承担食品发酵、生物技术、特殊食品等国内标委会和国际标委会秘书处或对口单位工作,长期在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打造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引领食品发酵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研究与组织制修订技术机构,标准8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400余项,行业标准近300项,军需标准近20项。
中国食品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王淑军介绍:益生菌类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脂肪代谢; 药食同源产品可将山楂、荷叶等中药材融入食品,兼具降脂与养生功能;植物提取物白芸豆的提取物通过抑制淀粉吸收降低热量摄入,成为主流功能成分。此类产品的研发契合消费者对“中式养生”的需求,2023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未来对特殊食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食品行业的引领路径:多维度协同创新。一是产品创新,细分需求,精准供给。王淑军主任介绍,在代餐市场开发低GI(升糖指数)燕麦、高蛋白乳制品,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开发特殊人群食品针对孕产妇、儿童制定营养强化配方,如低糖高钙奶粉、全谷物婴幼儿辅食;开发便捷健康零食推出富含膳食纤维的即食谷物棒、低脂高蛋白零食,替代传统高热量食品。二是工艺升级,科技赋能健康制造。王淑军主任介绍,利用减盐减糖技术,采用生物酶解、风味增强剂等工艺,在降低钠、糖含量的同时保持口感;利用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通过超临界萃取技术从植物中高效提取活性成分(如茶多酚、魔芋胶),提升产品功效。三是产业链协同,构建健康消费生态。王淑军主任建议,推动餐饮业转型,推广通过认证的健康食堂与餐厅,提供营养均衡的套餐,并制定强制标准要求标注热量与营养成分,在餐饮场所、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配备“体脂秤”,提供便利服务,营造节俭饮食和控体重氛围;推动零售渠道整合,在商超设立“健康食品专区”,联合电商平台开展“体重管理”主题促销,扩大市场渗透率,封杀个别美食主播靠“暴饮暴食”吸睛的账号。四是政策协同,强化标准与监管。王淑军主任建议,制定行业规范,明确代餐食品、功能性成分的质量标准,防止虚假宣传;加强监管力度,对“轻食”类产品进行营养检测,避免“低卡高钠”等伪健康现象。
食品行业面临的抉择:肩膺使命、直面挑战。食品行业是道德工程,人良为食,关系国计民生,要直面挑战:体重管理年活动任重道艰,一方面要直面消费者认知滞后,部分人群仍追求“重口味”,对健康食品接受度低的挑战;一方面要直面行业竞争加剧,功能性食品同质化严重,创新门槛高的挑战;一方面要直面餐饮、生产企业规模小,生存压力大,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未能彻底治理的挑战。为此,提出如下解决建议:一是加大科普投入,联合医疗机构开展社区营养课堂,普及BMI与腰围自测方法;二是政策激励创新,地方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出台对研发健康食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的政策;三是跨界合作,餐饮、生产企业联合科技公司开发智能饮食管理工具(如AI营养师),提供个性化服务。
食品行业是“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核心阵地,其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升级与生态构建,能够从源头改善居民营养结构,降低慢性病风险。未来,行业需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食品体系,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专家简介:
唐成系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委员、副社长、编委委员,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来源:食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