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波一男子因过量服用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医生提醒,金刚烷胺是潜伏在常见感冒药中的“双面间谍”,过量服用时会“攻击”服药者。
宁波一男子因过量服用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医生提醒,金刚烷胺是潜伏在常见感冒药中的“双面间谍”,过量服用时会“攻击”服药者。
“赖医生,太感谢了,我好多了,手脚不抖了,说话也连贯了!”近日,宁波46岁的冯先生(化姓)来到奉化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执行主任赖玺杰医生(宁波市第二医院专家)的诊室复查,再三表示感谢。
没法独立行走
手抖得跟筛糠一样
“医生,快看看,我爸最近浑身抖得像触电一样!”4月底,冯先生由家人搀扶着挪进了该院感染科的诊室。
他的情况确实很糟糕。没法独立行走,需要由旁人搀扶着,才能一点点缓慢移动。四肢不受控制,像是在筛糠一样,高频震颤。虽然还能勉强写字,但非常困难。开口说话,发音断断续续,像是信号不好的电台在播报,没法连贯地说整句话。
家人说,冯先生身体底子很不错,头疼脑热也很少,平时也很少来医院。大概3个月前,就出现了类似情况,但当时症状轻,也没当回事,他本人也坚决不肯来医院。最近半个月,情况明显加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了,这才不得不来医院就诊。
吃了2年“感冒药”
血液药物浓度明显超标
冯先生被收治入院。
感染科团队反复询问病史,询问近期服用药物。
冯先生提到——这两年来,自己断断续续在吃一款复方感冒药。
原来,两年前,冯先生有过一次不明原因的发热,当时吃了两天这款复方感冒药后,就基本退烧了。他觉得这个药很管用。之后,他时常觉得“体温有点上来”,也没有再测量体温或是到医院就医,而是会自行服用这款感冒药。一般,吃上2-3颗,就自觉体温退下去了。过几天,又自觉体温升高,又继续吃药。如此周而复始,断断续续吃了2年。
这款感冒药中有“金刚烷胺”成分,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
赖玺杰所在的医疗组开启了“药物侦探”模式。一方面,锁定药物代谢轨迹,紧急检测血液中金刚烷胺的浓度。另一方面,为冯先生做相关检查,排除了其他神经系统病变。
药物浓度检测报告证实了医生的推测,其血液中金刚烷胺的数值770ng/ml,而参考区间的数值是300-600。
医疗组为冯先生制定了“解毒方案”,快速稀释体内药物浓度。随着治疗的进行,这场持续多时的“神经风暴”开始平息。
治疗第三天,冯先生双手震颤幅度减少50%。第五天,冯先生语言中枢重启成功,能完整表述病情。第七天,他通过了独立行走测试,各项症状明显缓解,得以出院。
出院前,冯先生特意把这款感冒药的盒子留在护士站。“你们以后可以用来警示其他患者,不要随意吃药。如果感觉有发热,要好好量体温,按医生的意见服药。”
警惕药盒里的“双面间谍”
出现手指微颤立即停药就医。
赖玺杰介绍,金刚烷胺是潜伏在快客、感康等常见感冒药中的“双面间谍”——它是针对甲型流感的抗病毒特工,对普通感冒病毒基本无效。它有个危险因素,过量服用时会“攻击”服药者。比如,会突袭神经系统。初级症状有失眠焦虑、口干便秘等;进阶伤害可以表现为幻听幻视、肢体震颤等;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精神错乱、共济失调。有临床数据显示,约15%长期服药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副作用。
怎么安全使用感冒药呢?
赖玺杰建议,市民可以把普通感冒当成免疫系统的“演习”。没有并发症的感冒,过度用药可能会帮倒忙。如果出现肌肉酸痛、高烧在39℃以上、突发性虚弱等流感三联征,立即进行咽拭子等检测,精准识别是否感染流感病毒,确诊后48小时内启用奥司他韦等专业的“病毒狙击手”。
如果确需服用含有金刚烷胺成分的感冒药,用药前要注意几件事。
首先,评估体重。体重小于50千克的成年人应特别向医生询问药量。
其次,考虑年龄。60岁以上人群要开启老年用药模式。
另外,有肝肾系统慢性病、抑郁症和帕金森等患者,要主动和医生沟通基础病情。
服药期间,如出现手指微颤等症状,要立即停药,尽快就医。
赖玺杰还建议,市民朋友可以检查药箱中感冒药的成分表。如果发现“金刚烷胺”成分可以贴上警示标签。服药的时候应更加谨慎。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马碧幸 周玲叶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