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啃“硬骨头”的“电网医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0:28 1

摘要:在广袤苍茫的毛乌素沙漠与繁华都市的交界处,一位“电网医生”的成长经历为人津津乐道。作为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榆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监督管理专责,豆河伟在黄沙与银线交织的天地间,完成了从普通配电运维工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蜕变。

新时代的青年工匠不仅是传统技术工艺的传承者,更是智能制造的弄潮儿,应该紧贴本专业前沿技术,解决专业领域的“卡脖子

”难题,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需求,具备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敢于啃“硬骨头

”的品质。

在广袤苍茫的毛乌素沙漠与繁华都市的交界处,一位“电网医生”的成长经历为人津津乐道。作为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榆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监督管理专责,豆河伟在黄沙与银线交织的天地间,完成了从普通配电运维工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蜕变。

面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这位与电缆设备打了近20年交道的“80后”坚定地说:“新时代的青年工匠不仅是传统技术工艺的传承者,更是智能制造的弄潮儿,应该紧贴本专业前沿技术,解决专业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需求,具备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敢于啃‘硬骨头’的品质。”

工作行程可绕地球10圈

2007年,大学毕业的豆河伟怀揣梦想来到榆林,但迎接他的却是漫天风沙和老旧的电力设备。当时,他被分配到一个只有五人的检修班组,肩负繁重的变电站设备检修、电气试验以及电网工程验收和投运任务。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豆河伟没有退缩。

2008年夏天110千伏苏家塔变电站20组刀闸的大修工作,豆河伟记忆犹新。烈日下,他登上离地10米的高空作业平台,感应电流在头顶“滋滋”作响,汗水浸透衣衫,脸上晒脱了皮。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了20天,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日常检修工作中,每逢遇到棘手难题,豆河伟就将其记下,并作为研究对象紧抓不放,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案。“每一次技术提高,都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豆河伟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些年,我养成了记录工作日记的习惯,一一记录每天遇到的难题和处理方法,这是未来的‘答案书’。”据了解,豆河伟每年积累的日记量有10多本,在此基础上,他相继取得4项职业资格证书,为创新之路夯实基础。

2012年冬夜一场暴雪,考验了豆河伟的意志和专业能力。330千伏郝家变电站1号变压器内部出现异常,他冒着零下28摄氏度的严寒,连夜行程150公里赶到现场,蹲在雪地里检查、检测、诊断,腿蹲麻了就索性跪坐在地上,连续作业20小时。最终,他诊断出变压器套管接触不良引起设备内部放电,为设备故障快速消除争取了宝贵时间,保障了该区域重要用户的供电。

参加工作以来,豆河伟累计工作行程可绕地球10圈。在这些工作磨练中,他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丰富。2013年,年仅29岁的他被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聘为最年轻的生产技能专家。

坚持创新的“技术先锋”

怀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豆河伟踏上了电力创新征程,每一个创新灵感都源于日常基层工作中的细微积累。

2019年,110千伏开发区变电站35千伏开关柜发生故障,抢修过程中,豆河伟听到同事们关于开关柜故障检测难的讨论。他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经过一年多潜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将红外成像仪微型化并直接安装于开关柜内部。之后,通过不断试验、改进和完善,豆河伟终于在2022年11月成功研发出“微型广角红外成像测温装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这一装置在10—35千伏开关柜进行试点应用,开关柜发热故障率下降70%。

“18年的职业生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决变压器储存的难题。”豆河伟回忆,电网一线几十年来采用传统的铁质油罐进行储存变压器油,导致变压器油易受潮、老化,远远不能满足合格变压器油需求。特别是2022年年末,受极寒天气影响,330千伏神木变电站2号变压器需紧急补油,但工作人员准备补油时发现,当时存储的变压器油经检测不合格,无法使用。

面对突发情况,豆河伟经过数小时多方协调,终于找到合格的变压器油。仅仅因为油的问题,延长设备抢修时间长达10小时,给变电站造成极大安全风险。豆河伟深入分析发现铁质油罐储存油因密封不严和设计缺陷导致油品质量下降,于是从自动智能控制、油品质量监测、热交换和消防系统等多个角度出发,带领创新团队用时两年,研发出“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该方舱集成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和实时监测技术,可保障油品储存期限长达30年,而且随时可用,彻底解决了油品储备难的顽疾。这一智能装备属于国内首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替代了传统储油模式。

此外,豆河伟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零值绝缘子不停电检测清扫机器人”,作业人员无需亲自登塔,通过远程操作即可完成输变电设备绝缘子清洗检测任务,工作效率提升3倍。他还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变压器试验,通过实施《基于AP技术变压器调压开关智能控制终端》项目,显著缩短变压器测试时间约40分钟。除此之外,他和团队研发出包括“RTV带电喷涂机器人”“三维立体安全管控机器人”以及“复杂工况下高可靠性电力沟道巡检机器人”等在内的共计101项创新成果,有效破解了各类电力生产检修难题。

匠心传承的“领路人”

“只有带动一批人成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作为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豆河伟深知“独木难成林”。为此,他每年不定期召开创新分享会,将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成长体会,毫无保留地与青年员工分享,用心培育人才梯队。

2023年6月,豆河伟与国网子洲县供电公司的高羽歌签署导师带徒协议。两年来,这位“00后”新人在豆河伟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师傅毫无保留传授我知识、给我自信,鼓励我要好好奋斗,无论创新还是本职工作一定要敢于尝试,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坚持。”高羽歌感慨道。

豆河伟推行“项目制+导师制”,以他带领的团队为核心,组建榆林电力创新工作室联盟,成为陕西省首批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每年培训超500人次,先后带出“萤火虫”“朝阳”等8个省市级创新工作室,2人荣获“陕电工匠”,1人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4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培养技术骨干20余名。

作为一线电力专家,豆河伟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被榆林学院聘为产业教授,同时兼任高校、企业专业讲师,开展成果交流和经验。

熟悉豆河伟的同事们认为,他是一个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匠,有着十年磨一剑,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执着与坚持。

扎根基层,豆河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时代精神,激励更多新时代电网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