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于在长城汽车的早期发展阶段,魏建军也乐于身居幕后。所以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会在60岁的年纪一改往日常态,开直播、做网红、玩抖音、开微博,在镜头前频频爆出犀利言论,赌上一辈子的清誉,将自己置身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给人一种一意孤行的错觉。
60岁,对于魏建军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本应是爱惜羽毛,闷声发财,安度晚年。
甚至于在长城汽车的早期发展阶段,魏建军也乐于身居幕后。所以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会在60岁的年纪一改往日常态,开直播、做网红、玩抖音、开微博,在镜头前频频爆出犀利言论,赌上一辈子的清誉,将自己置身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给人一种一意孤行的错觉。
有人认为魏建军变了,也有认为魏建军没变,这本就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不管他变还是不变,他对长城汽车的影响始终是不可忽略的。
不变的性格底色:太行山人的硬骨头
其实了解魏建军的人就应该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注定不可能从一线退下来的。
数十年来不变的是,魏建军始终对技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让他始终站在技术的最前线。他对各家品牌的产品技术了如指掌,对所有的新兴技术、新车型都感兴趣,汽车的任何软硬件升级改进,他都要亲自体验。每天工作超十个小时,不厌其烦。
只要不出差,每周四长城汽车的员工们都会看到魏建军准时出现在技术中心,参加长城汽车产品评审会。2023年大模型、端到端成为圈内热门话题时,魏建军会熬夜翻看多篇国内外的相关论文,第二天就召集技术高管们到他的办公室讨论。
从个人角度看,他是一个汽车发烧友,同时他又是长城每一款汽车的第一个试车员。在2024年雷军考赛车驾照一事引发各大车企高管争相考驾照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魏建军已经拥有了20年的赛车驾龄,是国内车企老总中资历最长的赛车手。
从90年代逆向研发发动机,到2024年将Hi4混动系统拆解出三套技术路线(DHT、高性能、越野并联),技术信仰是他不变的坚持。对技术永远保持热爱,充满速度与激情的人,注定是要折腾的。
更何况,在保定史庄村一个军人家庭里长大的魏建军,骨子里刻着北方军人的耿直与务实。过去喜欢待在幕后的魏建军,甚少有言论被媒体曝光。但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执拗,使得他在面对行业乱象时,总是选择直言不讳。这让他在时下这个纷乱繁杂的车圈里,更像是个孤独的卫道者,行业规则的“守门人”。
“合规是底线,长城汽车不赚这种钱”、“车企不能只唯销量论”、“生锈是良心问题”“核心技术仍落后日系”……魏建军的每次发言总会引发争议,与其说是魏建军变了,倒不如说是这个变了的时代让魏建军不变的性格显得特立独行。
变的生存法则:从“保定车神”到“直播老兵”
不变的是对技术的热爱,是性格的执拗,变的是在新时代下的车企“生存法则”。
2024年4月,魏建军在保定街头直播智能驾驶,“手心出汗”却坚持与网友互动。这是魏建军第一次直播,整个过程无剧本、路线无特定规划,“该怎样就怎样”。即使从搞技术转向搞直播,魏建军仍然保持了他的真诚。
这种从“技术宅”到“流量网红”的转身,背后是新能源时代用户沟通逻辑的深刻变迁,也是魏建军作为一个执拗的技术专家型企业家,内心中对长城汽车的不甘。
“长城有这么好的技术和产品,却始终卖不好。”这是魏建军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批评长城汽车在营销上的短板。于是,他索性亲自抓起了营销短板,走向台前,打造个人IP,并且要求长城汽车的所有高管,都要开始“触网”。
“用户对企业有很多好奇心,我实际上是一个表率,我有优势,比他们(高管)做得好,因为我是老板。”魏建军直言道。
从结果来看,魏建军确实是越来越会玩了。现在在短视频和直播里,魏建军穿着骑行服,驾驶着拉风的红色摩托车呼啸而过,还不时停下和村民攀谈;在老家土路上拍摄短剧;和员工们一起过小年夜,魏建军亲自走进厨房包饺子,还不忘对着镜头说这是有表演成分的。当然,网友对魏建军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各种“暴论”。
触网,抢流量,是表象。从深层次而言,这都是“贴近用户”的思维变革。只不过魏建军并不满足于只是贴近用户,他的性格决定了他要挑战讲真话,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就做一个“高质量网红”。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撕裂中重构长城
“当创始人亲自下场,去体验和感知互联网的变化后,能起到模范作用,进而对研产供销的每个板块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助推力。”长城汽车CGO李瑞峰曾经向媒体这样解释老板亲自下场做营销的原因。
但做“高质量网红”和让长城汽车“高质量发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想抢流量做营销,又要讲真话不表演,魏建军始终希望在矛盾中寻找平衡。这种矛盾性同样体现在他对长城汽车的战略判断上。
当同行追逐纯电时,他断言“全球共识是内燃机+电”,押注Hi4混动技术;当行业内卷降价,他反其道收缩产品线,顶着被批“保守”的压力,关停不盈利的欧拉车型,聚焦坦克、蓝山等高价值产品;当友商都开始转向用增程式技术收割市场时,他又公开表态“打死不做增程”,认为这一技术路线效率低下且缺乏长期价值。这种拒绝短期红利,锚定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其实并不被当下的市场主流所理解。
更深层的变奏还发生在组织肌理上:他严控办公室装修预算,却豪掷40亿奖励员工,还在徐水试验场投入百亿打造中国首个嵌套式测试基地;曾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他,开始强调“善待员工”;曾专注造车的“技术狂人”,却布局房地产、教育等多元产业。这种一面抠门,一面慷慨的撕裂,实则是他对企业生存智慧的深刻认知。正如他在年报中所言:“长城不赚快钱,但必须会赚钱。”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长城汽车割裂的两面:一面是销量上的短期承压,2024年全年长城汽车销量123.45万辆,同比仅微增0.37%,2025年一季度销量更是同比下滑6.73%;另一面是在价格战的漩涡中,长城汽车2024年毛利率逆势提升至19.51%,净利润同比增长80.7%。
在这背后,还有一组数据不为人知:2024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达95亿元,连续五年保持营收5%以上的投入强度,累计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营车企第一。
有人认为长城汽车印证了“以质换量”战略的可行性,是从“性价比”到“高价值”的跃迁;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为了利润放弃市场的做法不够厚道。正如网友评价魏建军个人,有人认为他是卖情怀,一边说销量没意义,一边又拼命搞直播;也有人赞扬他的坚持和执着。
但不管如何,魏建军和他的长城汽车,就是在这种舆论矛盾中寻找前行的道路。是对是错,只有时间能够证明。
写在最后:
企业家的基因,就是企业的基因。
因为魏建军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变与不变,客观的说,即便到今天来看,长城汽车的营销仍然还与友商有着差距。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充满表演性质的车企营销圈里,看到一个真实的魏建军和长城汽车。
对于魏建军而言,“变”是穿越时代的生存技能,“不变”是刻在骨子里的造车信仰。正如其在年报中所言:“造车是马拉松,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行稳致远。”这种战略定力,或许是中国汽车产业穿越周期最稀缺的基因。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许无法评价魏建军和长城汽车的战略是对是错。但当这位老兵用皱纹与白发丈量中国汽车的进化史,他留给行业的不仅是长城汽车的千亿市值,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突围的鲜活样本。(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来源:优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