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厨隋卞500元提成曝光!MCN坐地抽佣,网红还能不能好好赚钱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0:17 2

摘要:**“特厨隋卞”是抖音知名美食博主,风格鲜明、表达有力、视频有态度,靠内容真诚一路涨粉几十万。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出圈的创作者,在签约MCN机构之后,居然一单广告只拿到500元?**而整单品牌预算其实早已过万。

最近,“特厨隋卞只拿到500块商单收入”的新闻,让整个短视频圈和MCN圈都炸了。

网友看懵了:你拍个视频火到全网,帮品牌引流,最后只分到500块?这不比打零工还亏?

**“特厨隋卞”是抖音知名美食博主,风格鲜明、表达有力、视频有态度,靠内容真诚一路涨粉几十万。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出圈的创作者,在签约MCN机构之后,居然一单广告只拿到500元?**而整单品牌预算其实早已过万。

很多网友感叹:“你努力打拼火了,结果钱都被MCN拿走了。”
这不禁让人思考——MCN到底是帮网红变现的推手,还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收割机?

这一次,“隋卞500元事件”彻底把MCN行业长久以来的阴影揭了个底朝天。

先把情绪放一边,我们来还原一下事件始末:

隋卞通过MCN接下一笔商单,拍摄并发布了一条合作视频;视频表现不俗,数据、讨论度双高;但最终他从这笔合作中只分得500元,而整个商单报价,业内估算至少在1万到1万5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这合理吗?

从直觉看,当然“不合理”,毕竟辛辛苦苦做内容,辛辛苦苦出镜,真正干活的只拿到总预算的不到5%。

但从行业现实来看,这样的分账比例在部分MCN机构中,并不稀奇。
有些新签作者,合约中可能会约定“前期资源扶持换取低比例分成”,尤其前几单可能9:1开,MCN拿90%,创作者拿10%甚至更少。

还有部分MCN为“任务分成型”结构:商单由机构统筹制作、投放、客户沟通,博主只做出镜或内容交付,因此只按“演员费”或“执行费”给报酬。

但问题是——这套机制忽略了内容的灵魂、人格的价值、博主的IP红利。

“人设”才是影响力核心,而不是机构的模版式运营。
隋卞凭什么能火?不是MCN教他怎么做菜,而是他自己讲出了“饭在锅里,我在片场”的情绪价值。结果人火了,IP做起来了,机构却想把人当“外包剪辑员”来算账。

这事的荒诞之处就在这里:内容经济的“核心资产”,却只能拿到边角料分账。

我们来客观拆一下目前业内MCN机构和博主之间的分账结构

1. 传统结构:7:3 或 6:4 分成

机构提供商务、策划、剪辑、发布、对接;创作者提供内容+人设+出镜;平均业内成熟KOL拿到40%~50%的商单净收入,机构抽走剩余部分。

2. 控制型结构:9:1 分成,或者固定工资+低提成

多见于“公司孵化型账号”,例如公司自己注册IP形象、签演员出演内容;机构掌握账号和资源,作者即便火了也无法独立运营;这种模式下创作者确实只能拿“工钱”。

3. 合作型结构:内容方+运营方+商务方协作,收入分块

新兴机构更倾向于采取“透明流水+分任务分钱”的方式,减少争议;作者一般拿到内容创作部分收益、出镜费,以及部分净利润分红。

而“特厨隋卞事件”的问题在于:他的内容属于典型的“人格驱动型内容”,却被机构当成“临时工外包”来看待。

这不仅让创作者寒心,也让用户看得出戏——你以为是饭圈兄弟,结果他是代言工具;你以为是情绪共鸣,结果背后是一条黑产流水线。

MCN本来是“连接创作者与平台、品牌”的桥梁,按理说应该是共赢。

可现实中,大量MCN更像“吸血式中介”,用套路绑定内容创作者,在“品牌预算”与“创作者报酬”之间挤出最大利润。

为什么很多UP主、博主出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解约”?
为什么“脱离MCN独立变现”的账号越来越多?

因为大家终于意识到:你的粉丝不是MCN给的,你的风格不是运营教的,你的价值不是预算决定的。

这两年最火的抖音账号“张同学”、“李会长”、“特厨隋卞”这一类,全是人格化账号,靠的是观众共鸣和内容真诚

但一旦你把人变成“流水线KOL”、把内容变成“广告位载体”,观众立马走人,账号立马掉粉。

创作是信任生意,不能用工厂化思维去压榨人格IP。

不是所有MCN都“黑”,也不是所有商单都“坑”。
关键在于:MCN有没有在尊重创作者的前提下,把平台价值、商业价值和内容价值做到共赢?

如果只是用合同绑人,用资源控场,拿作者当“代拍工具”,那迟早出问题。

来源:斌说Bi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