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新冠病毒再次抬头”的消息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尤其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又一波感染高峰来临”“新毒株传播力更强”等言论甚嚣尘上,不少人开始囤药、戴口罩、减少出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新冠病毒再次抬头”的消息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尤其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又一波感染高峰来临”“新毒株传播力更强”等言论甚嚣尘上,不少人开始囤药、戴口罩、减少出门。
这种恐慌情绪悄然扩散,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全民紧绷神经的日子。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必恐慌,但要重点关注一个人群。”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醒,其实隐藏着医学上的深刻判断。新冠病毒的确仍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而我国近期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散发病例和轻微聚集,但现阶段的病毒毒力、传播方式以及人群免疫情况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谁更容易感染、谁更容易重症”。这才是钟南山院士反复强调的重点。
不少人困惑,身边有人“阳了”,却只是咳嗽几声、发烧一晚,第二天就能出门上班了。相比2022年那一波“全民中招”的情况,现在的感染似乎温和了许多。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病毒株的改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目前在国内流行的主要毒株为JN.1及其亚分支,这是Omicron变异株的延续。尽管其传播力较强,但毒力明显减弱,感染后多数人表现为轻度咽痛、低热或无症状。
是全民免疫屏障的建立。过去几年中,大多数人都已经接种过疫苗或经历过自然感染,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免疫记忆。这层“隐形的保护伞”,虽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入侵,但可以有效遏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速度,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
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高枕无忧。钟南山院士强调的“重点关注人群”正是提醒我们,病毒的变化不是终点,人群的脆弱才是关键。
“重点关注人群”,在医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高危人群。这类人群一旦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演变为危重症。钟南山院士指出,这部分人群主要包括:
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群体,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本身就有所退化,体内的免疫细胞“反应迟缓”,病毒更容易在体内扩散。
有基础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等,这些慢性疾病本身就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感染新冠后产生的炎症风暴,很容易让病情“雪上加霜”。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肿瘤化疗者、器官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他们的抗病毒能力普遍较弱,面对新冠病毒几乎“毫无防线”。
这三类人群,是新冠病毒的“优先攻击目标”。即使目前的新毒株不再引发大规模的肺炎,也可能在这些人身上造成严重后果。钟南山院士才会特别提醒:不必全民恐慌,但要“重点保护”。
当大多数人将口罩摘下、恢复正常生活时,部分中老年人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想出门走动、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又害怕感染风险。这种矛盾心理在不少家庭中悄然蔓延,尤其是子女担心年迈父母“中招”,纷纷劝说他们减少外出。
但防护不意味着封闭,而是要“有策略地保护”。
针对老年人群,建议定期接种加强疫苗。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接种建议,6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病者,应优先考虑接种二价或三价疫苗加强针,提升体内的抗体水平。
是生活习惯的调整。许多中老年朋友习惯于早起晨练,尤其在冬春季节“迎着冷风跑步”,这其实对身体免疫不利。建议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时间段外出,减少在密闭空间内参加集体活动,必要时佩戴口罩。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去年已经感染过一次了,现在怎么又“阳”了?是不是免疫失效了?是否需要再次接受治疗?
关于“复阳”或“二阳”的现象,其实在医学界已有明确解释。新冠病毒感染后,体内免疫力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尤其是病毒不断变异后,原有的抗体对新毒株的识别能力减弱。再次感染是可以预见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新一轮感染会更严重。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12期的研究报告显示,接种过疫苗并感染过一次Omicron的人群,在再次感染后,约有九成病例为轻症或无症状。这也说明,“二阳”不等于“二次重症”,大多数人可以快速恢复。
对于老年人来说,每一次感染都是一次挑战。即使症状不重,也可能对原有基础病造成影响,比如诱发心脏病发作、血糖失控等。中老年人即使“二阳”症状轻微,也不应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评估。
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中国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提升。但不少人仍停留在“看到病毒就躲”的阶段,而忽视了真正有效的防护策略。
钟南山院士的提醒,不是要人们再次陷入焦虑和恐慌,而是要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科学防护”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做出合理选择,而不是一味跟风、盲目紧张。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2024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月报(第12期)[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周报,2024,43(12):1052-1058.
[2]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Omicron再感染风险评估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12):1342-134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4年版)[S].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2024.
来源:全科医师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