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章阁中真文士 元人古隶属第一:虞集《隶书十七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0:08 1

摘要:自赵孟頫“师古”之风的流行,元代隶书的尚古之风顿兴,丰坊评元代隶书:“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来、李申伯、吴主一,皆能古法。”关于虞集的隶书,陶宗仪给出的评价极高,他在《书史会要》中称虞集:“博文明识,精于辞艺,真行草隶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

“真行草隶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

虞集像 佚名《名贤四像》卷局部

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

自赵孟頫“师古”之风的流行,元代隶书的尚古之风顿兴,丰坊评元代隶书:“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来、李申伯、吴主一,皆能古法。”关于虞集的隶书,陶宗仪给出的评价极高,他在《书史会要》中称虞集:“博文明识,精于辞艺,真行草隶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陶宗仪称赵孟頫为“国朝第一”,称吾丘衍的篆书“当代独步”,看来陶宗仪将虞集与赵孟頫、吾丘衍等人等量齐观。揭傒斯也曾说到虞集隶书:“国朝分隶谁最长,赵虞姚萧范与杨。赵公温温绍中郎,虞公格格追钟梁。”陶宗仪与揭傒斯所说的“古隶”,是指两汉魏晋隶书,主要有《熹平石经》《受禅碑》《上尊号奏》《三字石经》《庐江太守范式碑》《孙叔敖碑》等作品。这些隶书均取法汉代“八分”,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整体感觉工稳整饬,严守标准。

左:熹平石经

中:虞集《隶书十七纸》局部(汉天马謌)

右:《受禅表》拓本局部

虞集(1272-1348)隶书十七纸

手卷 水墨纸本

书法:17×24cm、20.5×34cm、20.5×36.5cm、19×18cm、17×12cm、20.5×26.5cm、20.5×29cm、20.5×26cm、20.5×47.5cm、18×12.5cm、20.5×13cm、20.5×24.5cm、19.5×7cm、20.5×20cm、20.5×31.5cm、20.5×27cm、20.5×17cm

题跋:23×37cm、25.5×125cm、25.5×6cm

著录:

1.曾协均著《壬戌销夏记》卷三,南京图书馆藏稿本。

2.陈元禄著《羽琌逸事》,上海图书馆藏抄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即龚自珍逝世后二月)。

3.张祖廉纂《定盦先生年谱外纪》,娟镜楼丛刻本,嘉善张氏刻本,1920年。

4.《龚自珍全集》,第6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5.《龚自珍研究资料集》,第58页,黄山书社,1984年。

说明:

1.查昇、钱泳题签。引首及查昇题签用纸均为金粟山藏经纸。

2.谈志伊、查昇、叶小梧、龚自珍、曾协均旧藏。

3.龚自珍私藏以“三秘十华九十供奉”为最,虞集此卷即列“十华”之中,极为珍罕。

4.文彭、王穉登、龚自珍、徐渭仁、钮树玉、汪憙孙、包世臣、王萱铃题跋。

5.陈用光、孙义銞、陈均、吴嵩梁、顾莼、陈奂、董国华、董国琛、冯启蓁、毛松龄、汪能肃、魏源、何元锡、李庚、陈璜、钱泳题观款。

6.谈志伊,字公望(一字思重),别号学山,江苏无锡人。都察院都御史谈恺之子,以父荫官中府经历。喜欢图书钟鼎,与当时名家陈淳、陆治、文嘉等齐名,曾与王世贞、文彭、王穉登等人唱和题咏。谈志伊收藏宋元名迹极多,最为世所知的当属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虞集卷相关联的是《富春山居图》卷后同样有文彭、王穉登为谈志伊题跋,并且文彭的落款时间也在“隆庆庚午四月”,因此当时谈志伊应携带一批自己的藏品,包括《富春山居图》、虞集卷在内,赴南京请文彭品鉴题跋。

7.曾协均,字笙巢,号韵湖,两淮盐运史江西南城人曾燠之幼子。同治元年壬戌(1862)初夏,曾协均由内阁侍读升补御史。所藏宋元明清画甚富,对于古画赏鉴亦有精到之处,王羲之《行穰帖》即为其旧藏。在当时与景其濬齐名。

8.徐渭仁(?-1854后),字文台,号紫珊、子山,室名春晖堂、寒木春华馆、隋轩、西汉金镫之室,上海人。清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精鉴赏,富收藏,时人称为“巨眼”。

9.钮树玉(1760-1827),字非石,号蓝田,学者称匪石先生,江苏吴县人。布衣,不为科举之业隐于贾。性嗜书卷,笃志好古,好校刊考订,精研文字声音训诂,通音律,尤深小学,亦善刻印,工书。与顾之达、孙星衍、龚自珍等相过从。

10.汪憙孙(1786-1847),清扬州府甘泉县人,汪中之子。嘉庆十二年举人,以入赀为官,仕至河南怀庆知府。为官清廉贤明,颇获时誉。

11.王萱铃,又作王萱龄,字北堂,昌平人,龚自珍的好友。道光元年副贡,旋举孝廉方正,官新安、柏乡两县教谕。嗜汉学,精训诂。

12.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陈道之孙,室名勉学堂,清新(今黎州)钟贤人,文学家。师从姚鼐、翁方纲、嘉庆六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提升为司业,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等。

13.孙义銞,吴县人,字子和。幼慧,工诗词,擅书画,精音律,旁及篆刻、陶埴之事。早年即出游,与老辈名流相接,后以诸生入官浙中,官宜良知县。殁于咸丰初年。

14.陈均(1779-1828),字敬安,号受笙,海宁人。嘉庆十五年举人,以教习授任知县。工诗,善篆隶书及治印。

15.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澈翁。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诗人,官至知州、乡试推官。一度为白鹿洞书院山长。袁枚以“清绝”“超妙”“天籁”之语赞其诗才。琉球、朝鲜、日本大臣及商人均以得其诗为荣。

16.顾莼(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吴羹,号南雅,又号息庐。长洲人。嘉庆七年进士,官通政司副使。书工楷法,师欧阳询,下笔英挺,行、草、隶亦沉郁入古。

17.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江苏苏州人。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先后师事江沅、段玉裁,又曾问学于高邮王念孙、王引之,与闻经学家法。毕生殚精竭虑,专攻经学,于《毛诗》用力最勤。

18.董国华(1773-1850),字荣若,号琴南,江苏吴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官至广东雷琼兵备道。著有《香影庵词》一卷。

19.董国琛(1777-?),字珍南,一字子珍,号琢卿,江苏吴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部州州同。著有《香叶山馆词》一卷。

20.冯启蓁(?-1849),字晋渔,广东鹤山人,嘉庆十年举人,龚自珍庚午同年,同官内阁中书。

21.毛松龄,字子乔,咸丰举人。

22.汪能肃,字雨人,山阴人,广西籍。嘉庆十三年解元,改归原籍,官嘉善教谕。

23.魏源(1794-1857),字默深,号絜园,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五年进士。历官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与龚自珍并称龚魏。著有《海国图志》《诗古微》等。

24.何元锡(1766-1829),字梦华,又字敬祉,号蜨隐。浙江钱塘人,藏印家,博学工诗,家多旧书善本,又藏古印及丁敬所刻印极富,曾辑拓丁敬印成谱,为丁谱拓款之始。

25.陈璜,字寄磻,室名泽古斋,上海人。著有《泽古斋重钞》,成书于道光三年左右。又著有《百甓轩古砖录》六册,此书有稿本存世。

26.钱泳(1759-1844),号梅溪、台仙,室名履园,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尝客毕沅幕,为嘉道间著名学者。精研金石碑版,工八法,尤长隶古,兼及书画。著述颇丰。

虞集 《隶书十七纸》

查昇、钱泳题签

虞集作为元代继赵孟頫之后,诸体兼擅的文臣书法大家,其书学思想亦有完整的体系,这其中既有对赵孟頫复古主义的继承,同时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虞集以自己的书学思想、书学实践延续着“复古主义”大潮,拓展了元代书法的发展空间。他与奎章阁中柯九思、欧阳玄、揭傒斯、康里子山、孛术鲁翀等名儒翰墨往还,共同推进了元代书画以及书画鉴赏活动的兴盛。

02 融汉承晋:虞集《隶书十七纸》卷书风述评

此卷共十七纸,尺寸不一,所书内容皆古文,其字形方扁取斜势,笔画圆润,波挑活泼,气韵挺劲沉稳而不失秀雅,无拘泥、雕琢之痕。总体来看,此卷虞集隶书更多取法《熹平石经》《受禅表》,取《熹平石经》的刚健,横画起笔多用方笔,笔画较粗重,挺阔郑重,取势比《熹平石经》更加崎斜,明显呈从左上到右下的取势;再取《受禅表》线条的雍容华贵,笔画圆润流畅。结字要比《受禅表》更加内敛。

虞集《隶书十七纸》局部

虞集《隶书十七纸》局部

融两汉魏晋于一体,整体给人以整肃庄严与研静婉转并济之感。虞集传世作品主要有《跋任仁发〈饮中八仙图〉》《跋赵孟頫书〈陶书〉》等,《跋任仁发〈饮中八仙图〉》入笔轻盈,收笔纵放,字势较开张。本作品与之相比,波折逊之,所以线条更显均匀严整,字体更加扁方,字势更倾斜,方劲之势略逊,但面貌气格却更加高古稚拙。

虞集《隶书十七纸》文彭、王穉登题跋处

03 自谈志伊至曾协钧:虞集《隶书十七纸》的收藏与流转

此卷历经谈志伊、查升、叶小梧、龚自珍、曾协钧递藏。卷后文彭、王穉登二跋,均称此卷曾为谈志伊旧藏。谈志伊字思重,两广总督谈恺之子。以父荫官中府经历。谈志伊收藏极富,《富春山居图》卷、保利2019秋拍王蒙《芝兰室图》卷,都曾宝藏于谈氏。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卷后,文彭跋称:“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后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王穉登也称“观于梁溪谈氏澂怀阁”。《芝兰室图》卷后文嘉跋称:“梁溪谈思重,豪华公子也。最好古,家藏宋元名迹不可以数计。”文彭题《富春山居图》和此虞集书法卷都是在隆庆庚午四月,所以谈氏请文彭鉴赏并题跋两件作品是同一时间。他的收藏还有王蒙《丹台春晓图》、王绂《湖山书屋图》、钱良右《吴仲仁与诸文士春游吴中唱和诗卷》等。

谈志伊收藏作品题跋中,多见文彭、文嘉、王穉登、周天球等人,看来他与文门后人过从甚密。文彭还特意提到了谈志伊得到“周伯温篆书二十四纸”之后不久,又得到了此虞集隶书卷,两卷一篆一隶,所以文彭称“篆隶之妙,尽于此矣。”卷内有查升用金粟山藏经纸书签,称于辛未(1691)夏日重装。查升是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颇得康熙恩宠,康熙曾御笔亲赐《穹览寺碑记》给查升。曾藏《兰亭修禊帖》《兰陵公主碑》。题签有下“吴下阿升”残印一枚,在俞培所绘《查升小像轴》(沪1-3351)钤有此印,可兹参考。

陈元禄《羽琌逸事》(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此卷是叶小梧赠送给龚自珍的。从卷后龚自珍第一跋可知,龚自珍于嘉庆丁丑(1817)腊月和钮树玉谒见叶小梧,并在叶小梧处见到此卷,并借读三日。叶小梧还邀请龚自珍次年初春时同游,赏山中梅花。题跋的记载与《龚自珍年谱》所录内容相符:“越一年戊寅(1818)正月,约游洞庭,同游者有叶小梧、孔敬堂、周嬾渔诸人,余同叶小梧至山”。可能就在此时期,叶小梧将此卷赠送给龚自珍,并在龚自珍得到此卷的几年内,得徐渭仁、钮树玉、包世臣、魏源等十数人题跋。

《龚自珍年谱》页64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叶小梧生平不详,根据《龚自珍年谱》作者郭延礼的考证,叶小梧可能是叶昶,字青原,太湖洞庭山东里人,能诗好富,隐居不仕。但此观点有误,此卷龚氏第二跋中称:“此卷自径予赏鉴后,小梧即赠予亡何。小梧为一县令,破其家,郁郁薨卒。山中收藏闻亦星散。独此卷幸存吾家,壬午(1822)春日,予客京师重展观,酒影猶新,墨痕尚湿。”这样来看,叶小梧卒年应在1822年之前;而龚自珍于道光二十年(1840)收到叶青原讣文,作《哭叶青原》诗一首,所以叶青原卒于1840年前后。通过不同的卒年可知叶小梧并非叶青原。

在《龚自珍年谱》中,收录了钱塘陈元禄记录的龚自珍收藏,其中便有“元虞伯生隶书卷”一件,应即为此作。陈元禄是龚自珍长子龚橙的妻弟,熟知龚自珍生平事迹,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龚自珍过世,两个月后,陈元禄撰成《羽琌逸事》,是第一部记述龚自珍事迹的著作,现在出版的各种龚自珍年谱或传记,皆以《羽琌逸事》为第一蓝本。

曾协均《壬戌销夏记》卷三,南京图书馆藏稿本。

(节选首尾二页)

最后归曾协钧。曾协钧(1821-?)字舜臣,号笙巢,斋号卧雪斋。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历任内阁中书、署理军机章京、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著有《壬戌销夏记》稿本,现藏南京图书馆。父曾燠(1760-1831)曾任乾隆朝两淮盐运史、贵州巡抚等职,扬州盐运署衙内建“题襟馆”,成为扬州文人唱和的重要场所。

曾协钧将此卷详录于《壬戌销夏记》中,在所录陈奂的跋下,又注小字“小楷书与前顾题共一行”,这样的细节都在《壬戌销夏记》中详细说明,还提到王穉登称此卷原有十九纸,他得到此卷时只存十七纸。通盘来推断,失去的二纸,是在查升重装之前就已经残破甚至缺失,所以查升才在辛未夏日重新装潢。“新都肇邭真赏”一印不明归属,在曾协钧《壬戌销夏记》中,“肇邭”二字留空。钱泳见此卷的时间是道光廿二年(1842),没有明确说明归钱泳密匣,但他看见此卷的地点是他的“吉祥花馆”,且卷首钤“钱泳曾观”一印,所以推测此时钱泳只是观并跋。

虞集《隶书十七纸》卷首处

04 后语

虞集曾在《自赞画像》云:“邈乎千载之下,而谓古今一时也。眇乎五尺之躯,而谓天地一体也。廓乎不自知其所知也,欿乎未能至其所至也。俛乎若忧,非有伤乎内也。洎乎若休,无所待乎其外也。服今人之服,食今人之食,同乎今之人,聊以顺吾际也。读古人之书,颂古人之诗,思夫古之人,不知老之将至也。”语中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也展现出虞集身处元代儒者所特有的自觉与从容。他用几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表现一种黄老清净、从容不迫的无为思想。此乃其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虞集传世墨迹极为稀少,尤以完整成卷者更属凤毛麟角。此卷不仅钤藏印累累、题跋踵至,且得谈志伊、文彭、王穉登、龚自珍、曾协钧诸名家递藏鉴赏。保存至今殊为不易,诚为元代隶书传承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是卷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虞集的书学观念与个性风貌,也为研究元代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一手材料,堪称隶书中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流传有绪、内容完整、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并重,当为收藏鉴赏之林中的翘楚之作。

横置观看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