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杀回马枪?专家警告:这波小高峰别大意,做好5件事稳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9:54 1

摘要:最近你可能也看到了这些熟悉又令人头皮发麻的字眼——“新冠阳性率上升”、“演唱会延期”、“专家提醒防护”……是的,新冠又悄悄杀了个“回马枪”。

“哎?怎么又是新冠?”

“不是说早就过去了吗?”

“我家楼下那谁不是刚阳完?”

最近你可能也看到了这些熟悉又令人头皮发麻的字眼——“新冠阳性率上升”、“演唱会延期”、“专家提醒防护”……是的,新冠又悄悄杀了个“回马枪”。

别以为它已经销声匿迹,实际上,它只是换了个马甲,悄咪咪地又来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哨点监测数据,3月底到5月初这五周里,全国新冠病毒阳性率翻倍上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从7.5%猛涨到了16.2%;住院的重症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也从3.3%爬升到了6.3%。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医院等人群密集的空间里,传播风险更是像夏天的蚊子——你不防它,它就咬你。

北京佑安医院的李侗曾医生一语中的:“这波小高峰,从三月就开始露头,到现在还没见下坡路。”而常荣山病毒学家也判断,5月中旬就是这波小浪尖,等到了6月,才可能慢慢平稳下来。

可别以为“小高峰”就等于“小意思”,它可不讲什么“复工复课优先级”,它是来者不善。

你以为是老朋友,其实它早变了样。这次的主角,是NB.1系列分支毒株。它不像前几代那样“横冲直撞”,反而更像个披着隐形衣的“潜行者”。它的传染性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也就是说,哪怕你去年阳过、打了疫苗,也不一定能挡住它。

不过,也别慌。根据目前数据,这个毒株的致病力比起前几轮弱了一些,大部分人症状轻微,就像感冒。但对某些人群,它依旧是“狠角色”。

谁最危险?答案是——两头夹:老的、小的,还有慢性病的、免疫力差的

这波新冠,不再是“高烧、嗓子像吞刀片、浑身酸痛到爬不起来”的那种戏剧化表现。很多人甚至以为自己只是“吹了空调着凉”。但医生说了,典型症状已经“缩水”:低烧、嗓子痒、咳嗽几声、不太有劲儿,就够了。

尤其是年轻人,3到5天就能缓过去,身体好一点的,甚至扛一扛就好了。但对老年人来说,症状可能持续5到7天,甚至拖更久,一不小心就会发展成肺炎

李医生还特别提醒,那些有基础病的,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晚期肿瘤患者、刚做过器官移植的朋友,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别看这波“轻描淡写”,对你来说,它就是“暗藏杀机”。

这话不是吓唬你,而是真的到了该“收收心”的时候了。新冠虽然归类为“乙类乙管”,可它并不等于“感冒级别”。想要稳赢,得从生活里的小事做起。

第一件事:别逞强,口罩还得戴。

特别是在人多密集的地方,比如地铁、商场、演唱会现场,或者医院。你可能觉得“没事儿,我阳过”,但NB.1正是冲着这种“放松警惕”来的。别让它钻了空子。

第二件事:手,真的要勤洗。

常荣山教授说了,这些病毒就喜欢“搭顺风车”,你摸个电梯按钮、扶个手、再揉揉眼睛,它就进来了。肥皂比香水好用,别光图香,得图干净。

第三件事:家有老小,要“重点盯防”。

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慢性病人的,尽量少带他们去人多的地方。不是不让他们出门,而是要有“策略”。比如避开高峰时段,戴好口罩,回来漱漱口,别让病毒“回家”。

第四件事:觉要睡好,饭得吃对。

你知道吗?一个成年人每天少睡两小时,免疫力就像丢了盾牌。咱不是“养生博主”,但这句必须听进去:免疫力不是靠药补,是靠生活养。别熬夜追剧、别顿顿外卖、别饿了才吃。饭里多点绿叶菜,睡前别玩手机,身体才有力气打赢这场战役。

第五件事:阳了别硬扛,药得吃对。

很多人感染后靠“硬扛”,结果拖成了“长新冠”:咳嗽不止、嗓子沙哑、体力差到爬楼都喘。专家建议,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比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能显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防止重症。别觉得“吃药是认输”,吃对药才是“聪明人”。

有些人新冠没发烧、不咳嗽,就是觉得“脸黄”“没劲儿”。中医上讲,这是“气血不足”;现代医学则认为,这可能是免疫系统长期疲劳的表现。新冠病毒就是爱找这种“漏洞”,而不是只盯着“发高烧”的人。

还有人感染后,突然开始掉头发、记性变差,这可能是“长新冠”的小信号。别小看这些“边角料”症状,它们都是身体在敲警钟。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打过三针,免疫了。”

但专家提醒,疫苗不是金钟罩,它的保护力会随时间减弱。尤其是已经一年没打过加强针的人,体内抗体水平基本“归零”。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建议根据疾控中心的建议,及时补充疫苗,别等出问题才想起来。

新冠不会彻底“消失”,它只是在和我们“和平共处”。你可以理解为,它越来越像流感,偶尔来搅局,但不会再摧枯拉朽。只要日常防护做到位,身体状态养得好,就像老北京人说的:“身子骨硬朗,什么风都刮不倒。”

所以啊,别再“轻敌”,也别“过度恐慌”。病毒不会消失,但你可以更强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哨点监测报告(2025年3月-5月)[EB/OL].

[2]李侗曾.当前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及防控建议[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5):289-293.

[3]常荣山.新冠病毒NB.1变异株的传播性与致病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4):345-348.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