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近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该成果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近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该成果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ITER超导磁体系统的竣工标志着可控核聚变工程化进程实质性突破。从技术角度看,该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是 ITER 装置的核心部件,其成功建造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如材料的超导性能、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等,为后续的装置集成与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了多国合作模式在攻克复杂科技难题方面的有效性。
ITER目标是通过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能量增益Q=10),验证商业化潜力。该系统包含总重3000吨的13特斯拉级中心螺线管和环形极向场磁体,其磁场强度达地球磁场的28万倍,能约束1.5亿摄氏度等离子体,为2035年实现500MW聚变能输出奠定基础。
当前,国内外核聚变技术进展呈现加速态势:
国内方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2025年1月创下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世界纪录,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自主研制的磁流体控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上,美国DIII-D国家核聚变设施实现超过理论上限20%的等离子体密度,法国WEST装置在5000万摄氏度下维持等离子体稳定1337秒。
同时,全球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美国TAETechnologies计划2028年实现50MW发电,中国BEST装置预计2027年完成总装并演示发电,ITER向私营企业开放研究平台已吸引30余家机构参与。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分析称,尽管商业化堆的全面落地仍需实验堆的持续验证,但单座实验堆百亿级投资体量叠加建设提速,已驱动可控核聚变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通道。预计2025-2030年托克马克核聚变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810亿元,而2030-2035年受益即将可能规模化落地的商业堆,托克马克核聚变市场空间有望上升至3万亿规模。
落脚到A股市场,以托克马克为代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实验堆的快速落地也推动了上游核心设备及超导材料等的领域快速发展,关注相关的供应商上市公司。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