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安全穿透式监管量化指标设计与应用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3:30 2

摘要:穿透式监管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当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呈现出跨区域、跨环节、隐蔽化等特点,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数据碎片化、追溯难度大、协同性不足等诸多难题。本文结合产业特性,构建了涵盖源头管控、过程追溯、智慧协同、社会共治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

文/武垠杉(新疆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处)

摘要:穿透式监管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当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呈现出跨区域、跨环节、隐蔽化等特点,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数据碎片化、追溯难度大、协同性不足等诸多难题。本文结合产业特性,构建了涵盖源头管控、过程追溯、智慧协同、社会共治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的产品质量安全穿透式监管指数(PPSRI)模型。通过对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风险要素开展量化分析,为实施动态预警和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穿透式监管;量化指标;风险预警

一、引言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永恒的追求。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2021年中国质量大会(杭州)的贺信中明确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革,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数据赋能各个行业,智能化创新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肆虐,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我国在抗击疫情、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道路上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既迎来了诸多新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新挑战。

质量安全风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国务院在有关完善风险预警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文件中提出:“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具备防范风险的前瞻性谋划能力,也要拥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有效策略。

二、产品质量安全穿透式监管的研究综述

穿透式监管(Penetrative Supervision)最初源于金融监管领域,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对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以及风险链条的深度洞察。进入21世纪后,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穿透式监管的理论框架得以逐步完善。

(一)金融监管的先导性研究

在《Rethinking Bank Regulation》一书中明确指出,传统监管方式极易被“监管套利”行为所规避。因此,有必要借助穿透式方法来精准识别最终风险承担者。这一先进理念在2010年被巴塞尔委员会(BCBS)纳入《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要求银行对影子银行交易实施“穿透式风险管理”。

“穿透式监管”自提出以来,便在金融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频繁出现在各类监管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之中。从我国金融监管实践来看,穿透式监管能够有效破解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难题,有力推动功能监管的改革。然而,若忽视金融工具自身的特性以及由此决定的金融监管应有的边界,对金融工具进行随意“穿透”,不仅可能无法实现有效监管的总体目标,还会抑制金融市场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动力与基础。

基于此,在金融监管中应当注重“监管并重”,着力弥补程序化交易穿透式监管“服务功能”的缺失;积极推行多元合作机制,切实提高穿透式监管的有效性。

(二)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扩展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 Age》提出,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政府穿透组织层级,直接监控微观主体行为的能力。这一观点为穿透式监管在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穿透式监管研究呈现出以下显著趋势:

1.技术融合深化: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风险预测工作。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电商平台的评论进行深度分析,能够自动识别假冒伪劣商品,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2.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可信度:以2023年投入使用的新疆棉质量追溯平台为例,该平台利用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了从棉花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不可篡改,为产品质量追溯提供了可靠保障。

3.监管模式创新:在社会共治方面,基于社会放大理论,提出应将消费者投诉数据纳入风险指标体系,以此量化公众感知风险,使监管更加贴合实际需求。

(三)挑战与争议

1.数据权属问题:部分学者对穿透式监管可能侵犯企业商业秘密表示担忧和质疑,他们认为需要在保障监管透明度和保护企业隐私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2.技术局限性:实时数据采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积极配合,然而中小微企业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这给穿透式监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一定挑战。

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志勇在2025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要“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管理”。他提出“穿透式监管”须具备三个关键特征:源头可溯(生产准入)、过程可控(追溯体系)、风险可防(智慧预警)。

与传统监管方式相比,穿透式监管更加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数据驱动,即整合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维度数据,为监管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二是动态响应,通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监管策略,确保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协同治理,推动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治理(如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制定),形成监管合力。

目前,国内对穿透式监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领域,而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尚未形成系统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未来,需要探索构建穿透式监管量化模型,以助力破解监管“堵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三、穿透式监管量化指标设计

(一)主要的设计原则

1.全链条覆盖:全面涵盖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网络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监管无死角,从源头到终端实现全方位把控。

2.动态可测:指标数据应能够实时获取并进行动态更新,例如企业备案数据、监督抽查结果等,以便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为监管决策提供最新依据。

3.区域适配:紧密结合新疆地区产业特点,如棉花、新能源产品占比较高等情况,合理调整指标权重,使监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应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需求。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源头管控指标

该指标着重反映企业的准入合规性以及质量自控能力,核心目的在于从生产端降低“本源风险”,为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其二级指标具体包括:

1.生产许可证覆盖率:具体是指高风险产品(例如燃气具、电线电缆等)生产企业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占比例。该指标直接体现了对高风险产品生产管理的严格程度,许可证覆盖率越高,说明生产环节的合规性越强,潜在的质量风险越低。

2.企业质量安全总监/人员配备率:即规模以上企业中,配备专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企业的占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有助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

3.重点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反映重点产品在出厂前经过检验后,合格产品的比例。这是衡量企业对产品质量自我把控能力的重要指标,合格率越高,表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越严格,出厂产品的质量越可靠。

(三)过程追溯指标

此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信息透明度以及监管协同工作效率,旨在破解当前存在的“数据割裂”问题,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和管理。其二级指标包括:

1.重点产品追溯码覆盖率:指的是应用追溯码的产品批次在整个产品批次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追溯码,可以实现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的全程信息追踪,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透明度,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定位和召回问题产品,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2.跨区域协查响应时效:从发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到异地相关部门反馈处理结果的平均时间(以小时计)。该指标体现了不同区域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响应时效越短,说明区域间的协作越紧密,能够更迅速地应对跨区域的质量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

3.网络销售主体实名认证率:即电商平台内完成营业执照公示的商户占比。在网络销售日益繁荣的今天,确保网络销售主体的实名认证,有助于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对线上销售产品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网络销售领域的质量安全风险。

(四)智慧协同指标

该指标主要评估监管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多部门之间的协作效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其二级指标包括:

1.监管数据共享率:反映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程度。数据共享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为综合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2.风险预警模型准确率:AI模型对不合格产品的预测准确率,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学习,预测燃气阀泄漏等风险。准确的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帮助监管部门提前介入,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防范质量问题的发生,降低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监督抽查靶向命中率:基于风险分析开展监督抽查时,发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靶向命中率越高,说明监管部门对风险的识别和把控能力越强,能够更精准地将监管资源投放到高风险领域和产品上,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社会共治指标

此指标主要体现公众参与监管的程度以及行业自律水平,通过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缓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认知风险”放大效应,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其二级指标包括:

1.消费者投诉处置满意率:例如12315平台投诉件中,消费者评价为“满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监管部门和企业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能力和效果,满意度越高,说明消费者权益得到越好的保障,也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2.舆情事件闭环处置率:负面舆情从被发现到官方给出回应的平均时效(以小时计)。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及时有效地处置舆情事件对于维护市场稳定和企业形象至关重要,闭环处置率越高,说明应对舆情的能力越强,能够避免舆情发酵对产品质量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3.行业协会自律检查覆盖率:行业协会年度检查企业数与辖区内相关企业总数的比例。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检查覆盖率越高,说明行业内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水平越高,能够促进企业遵守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指标的应用

设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穿透式监管指标,以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工作的量化描述,这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与预警意义重大。借助12项可量化指标,监管模式从传统的“人防”转变为高效的“数防”,切实将“穿透式监管”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

(一)监测性

通过构建综合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能够对特定行业在一定时限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变化状况进行全面监测。该体系可以精准量化风险的波动趋势,为监管部门开展宏观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监管部门可依据这些量化数据,深入了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策略和资源分配,确保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控。

(二)预警性

结合历史数据和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该指数能够对潜在的质量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同时,它还可以敏锐反映外部因素(如政策法规的调整、市场环境的波动等)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基于这些预警信息,监管部门能够做出前瞻性的决策,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降低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指导性

指标数据全部源自现有的监管系统,无需额外投入资源进行数据收集,降低了监管成本。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可以明确各责任主体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此外,该指数还能促进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等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共同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根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监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类,从而显著提高监管效能,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