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银元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里程碑,由张之洞推动引进英国技术,开启机器铸币先河。其"喜敦版"样币设计独特,见证了中国造币技术的重大转型,成为收藏界珍品。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银元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里程碑,由张之洞推动引进英国技术,开启机器铸币先河。其"喜敦版"样币设计独特,见证了中国造币技术的重大转型,成为收藏界珍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银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清末维新图强、寻求货币标准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更是中国大规模采用西式机器铸造银元的开端,为后续各省机制币的发行奠定了基础。
历史背景与广东钱局的设立
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币制混乱,外国银元充斥市场,严重影响国家财政与经济主权。在此背景下,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高瞻远瞩,于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87年2月16日)正式奏请清廷,提出以现代化的机器冲压方式制造统一规格的银、铜钱币。这一建议获得批准后,张之洞在广州勘地建厂,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设备完善、规模宏大的新式造币厂——“广东钱局”。
为了确保技术领先与产品精良,广东钱局的核心造币设备决定从当时全球领先的造币设备制造商——英国伯明翰的喜敦父子工厂(Ralph Heaton & Sons)引进。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该厂在两年后(约1889年)更名为伯明翰造币厂(The Mint, Birmingham Ltd.),但在钱币收藏界和历史文献中,仍习惯性地沿用其旧称“喜敦厂”。
此次重要的设备采购订单,由时任清廷驻英大臣刘瑞芬负责接洽与签订。合同中订购的主要造币印花机(冲压机)包括4台大型机器,其设计生产能力惊人,据称日产银圆可达10万枚,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产能飞跃。
标准版“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设计特征
广东钱局正式开铸后,其主要产品即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主币(俗称“广东龙洋”),铸造发行量约426.0 万枚。该币设计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钱币正面(Obverse):
中央珠圈内镌刻着“光绪元宝”四个汉字,并配有对应的满文。珠圈上方环绕汉字“广东省造”,下方明确标示币值“库平七钱二分”(代表其符合库平衡量标准的重量,理论值为七钱二分)。左右两侧通常各装饰一个四瓣花星图案(Rosette)。
钱币背面(Reverse):
中心主体图案为一条气势磅礴的蟠龙(Coiled Dragon),龙纹设计精美,象征着皇权。上方环绕英文“KWANG-TUNG PROVINCE”(广东省),下方环绕对应的英文币值“7 MACE AND 2 CANDAREENS”(七钱二分)。
稀有的“喜敦版”试铸样币及其特征
在广东钱局正式批量生产之前,由英国喜敦厂利用其制造的机器和初始模具,试铸了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样币或早期试打币,这批银元在收藏界被称为“喜敦版”或“喜敦样币”。它们与后来大规模流通的标准版存在着细微而关键的区别,是研究广东龙洋起源和版别演变的重要实物证据。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及业界共识,其主要特征(以PCGS编号511374,LM-133B版别为例)包括:
“库”字写法的差异:
正面币值“库平七钱二分”的“库”字(繁体:庫),其内部的“车”字(繁体:車)偏旁并未与外框的“广”字偏旁相连接,呈现分离状态。而在后来的标准流通版中,这两部分通常是相连的。
侧花图案的不同:
正面左右两侧的装饰图案并非标准版的四瓣花星,而是形态更为独特的“十字星花”(Crosslet Star)。
英文连字符的区别:
背面省份英文“KWANG-TUNG”两词之间,用以连接的是一个居中的“圆点”(Dot / Period),形似“KWANG·TUNG”。而标准流通版则普遍使用一条短横线(Hyphen)作为连字符,即“KWANG-TUNG”。
“喜敦版”很可能是利用喜敦厂提供的最原始模具所打制的早期产品。其设计细节可能在后续批量生产过程中,基于工艺简化、审美调整或标准化需求而被修改,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更为常见的流通版式。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不仅标志着中国造币技术从传统手工向现代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型,更以其精良的制作和统一的规格,为抵制外洋、统一币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其中极为罕见的“喜敦版”,作为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和技术源头的体现,凭借其独特的版别特征和稀缺性,在钱币收藏领域中备受珍视,成为众多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均不可估量。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