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智享会邀请到社投盟会员单位-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执行合伙人、资深执业专利代理师、诉讼代理人吴襄帅先生围绕:“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攻守之道:风险防控与价值挖掘”展开分享,并同步在社投盟视频号直播。
导 读
2025年4月22日下午,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简称“社投盟”)主办、德高行知识产权支持的第 35 期 SDG 智享会顺利在线上举办。
本期智享会邀请到社投盟会员单位-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执行合伙人、资深执业专利代理师、诉讼代理人吴襄帅先生围绕:“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攻守之道:风险防控与价值挖掘”展开分享,并同步在社投盟视频号直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已成为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重要竞争资源,尤其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它既是核心资产,也是潜藏的法律风险点。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创作,再到商业品牌的打造,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整体创新力。然而,在侵权行为高发、规则意识薄弱的背景下,不少创业团队因忽视 IP 布局而陷入专利失效、权属纠纷、商业秘密泄露等风险,甚至影响融资进程或产品上市。
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知识产权被侵权?在技术创业中,又该如何避开 IP 布局的“雷区”?在 AI 等新兴技术浪潮下,企业又该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
针对这些核心问题,我们邀请到社投盟会员单位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执行合伙人、资深执业专利代理师与诉讼代理人吴襄帅先生,围绕“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攻守之道:风险防控与价值挖掘”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分享。
什么是知识产权?
首先,吴襄帅先生以摩拜单车专利布局安利为切入点,诠释了知识产权的核心逻辑。通过将单车拆解为车锁、轮毂、传动系统等部件分别申请专利,摩拜不仅构建了严密的保护网,更在收购中实现专利资产估值变现。这也进一步表明,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创新成果的排他性权利体系,其核心目的是保护创造者的智力成果并促进技术传播。其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四大类别:
专利是保护技术方案的核心工具,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需通过实质审查,保护期为 20 年,涵盖算法、工艺、材料等非实体技术;实用新型仅保护实体产品的结构改良,审查简单、周期短,保护期 10 年;外观设计则针对产品外形和图形交互界面,保护期 15 年。其本质是“以公开换保护”,需详细披露技术细节,确保他人能依此实施。
商标通过注册保护品牌标识,如“摩拜”名称及橙色车身,需按商品/服务类别申请,且必须持续使用(连续 3 年未使用可能被撤销),可无限续展。
著作权能够自动保护创作内容,如代码、小说、设计图等,但软件著作权仅保护代码形式,不保护功能逻辑;登记非强制但可强化权属证明。
商业秘密旨在保护未公开且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如可口可乐配方),需通过保密协议、分级权限等管理措施证明其秘密性,维权需举证信息价值和保密合理性。
IP 常见雷区及应对方案
接下来,吴襄帅先生根据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了知识产权领域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技术公开风险,这是初创企业的高发问题。例如,某企业在展会公开展示未申请专利的折叠屏手机结构,导致外观设计被驳回;或科研人员在专利申请前发表论文,技术被审查员引用驳回自身专利。应对需严守“专利先行”原则,进行前期全面布局。
其次是委外开发权属纠纷频发的问题,关键在于合同疏漏。例如,企业委托代工厂研发新型电池,未约定知识产权归属,最终专利被代工厂申请。应对需在合同中明确“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这一条款,如合作双方需一致同意专利转让;保密协议需限制合作方将技术申请专利,并约定违约赔偿。
同时,供应链侵权也常导致连带责任。需在采购合同中要求供应商承担侵权连带责任,索取“自由实施(FTO)报告”证明技术合法性,保留采购发票、合同作为“合法来源”证据。
最后,人员流动引发权属争议问题也需通过制度做好防范。例如,员工离职半年后为现公司研发同类产品,原公司可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主张权属。应对需在入职时签署“既往发明声明”,离职时签订竞业协议;建立内部奖励机制,明确职务发明归属。
AI 趋势中,如何挖掘知识产权价值?
最后,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吴襄帅先生针对挖掘知识产权价值这个问题,提出了“AI+IP”的三重赋能路径:
一是在技术研发环节,AI 工具可显著提效。例如,通过 AI 分析技术关键词,自动生成专利交底书框架,缩短撰写周期 50% 以上;也可以利用 AI 专利数据库比对全球技术方案,快速识别创新点与侵权风险。二是在专利布局层面,AI 支持动态策略优化。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行业趋势,指导“核心专利+防御性专利+围栏专利”的组合构建;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实时监控竞品专利动态,预警潜在诉讼。三是在知识产权管理中,AI 可以帮助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例如,智能系统自动追踪全球专利年费缴纳节点,避免权利失效;通过 AI 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功能分析法院判决书,预判侵权诉讼赔偿区间。
但需注意的是,AI 工具需与人工审核结合,比如,技术交底书需脱敏处理防泄密;算法类创新可采用“专利保护框架+商业秘密保护参数”双轨制。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建立 AI 伦理规范,避免生成内容引发权属争议(如 AI 绘图是否享有著作权仍在法律灰色地带)。
在后续的互动问答环节中,参会者围绕 “AI 生成内容权属界定”、“数据资产价值转化”、“小企业知识产权博弈” 等前沿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吴襄帅先生结合司法判例与行业趋势,为技术保护与商业落地的平衡提供了多元视角。
01
由软著形成的信息化产品是否需要申请专利?
软件著作权仅保护代码形式,若需保护功能逻辑(如数据流、交互逻辑),必须申请专利。例如,同一功能用 Java 或 Python 实现,软著不交叉保护,但专利可覆盖所有实现方式。
02
小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竞争?
小企业应优先确保生存,快速迭代产品并验证市场,知识产权随技术发展逐步布局。初期可用商业秘密保护核心技术,避免过度投入专利;若涉及政策补贴或融资需求,再针对性申请专利。
03
是否应放弃申请知识产权选择预先抢占市场?
需权衡利弊,做好预先的规划和布局,若产品生命周期短、资源有限,可先快速占领市场,待盈利后迭代技术并补足专利;但核心技术建议同步布局,避免被大企业复制反超。
04
如何避免 AI 生成内容侵权?
目前 AI 生成内容(如图文)不享有著作权,直接照搬法律风险较低,但建议调整优化并加入原创观点。需关注司法动态,避免未来法规追溯风险。
05
如何将日常通过训练 AI 产生的数据变为更有价值的、可运用的资产?
通过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如备案、估值)或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收费。例如整合多领域数据训练行业专用模型,按调用量收费(如 DeepSeek 按 Token 计费),实现数据价值的变现。
SDG 智享会
SDG 智享会是由社投盟发起并设立的公益分享活动,主题围绕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截至目前,SDG 智享会已举办 35 期,共有近百位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参与智慧对话与知识共享,公益时长超 300 小时,累计传播量超 500 万。社投盟希望借此为可持续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自由思辨与深入共创的平台,推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的洞察分享与智慧对话。
来源:小月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