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中国药企突破内卷、寻求增长的核心战略。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近600亿美元,较前一年显著增长;2025年Q1中国医药出海交易金额超362亿美元,超10亿美元的交易11笔,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中国药企突破内卷、寻求增长的核心战略。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近600亿美元,较前一年显著增长;2025年Q1中国医药出海交易金额超362亿美元,超10亿美元的交易11笔,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然而,面对欧美市场的监管壁垒与新兴市场的复杂环境,差异化战略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
聚焦差异化创新, 重塑全球竞争力
以往提到"中国药",容易被贴上"Fast follow"标签。虽然"Fast follow"式研发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可以针对国内市场快速推进临床,实现"国内价值"。但也因为风险较低,容易扎堆研发,导致资源浪费,陷入内卷的竞争格局。不得不让人思考“国内价值”为主的价值体系,是否还具备市场机会?
近年来,国内药企更加重视"Innovation for global",聚焦欧美等发达市场,以FDA/EMA等高壁垒的监管体系倒逼研发升级,以期获得商业保险主导的支付体系保障创新回报,由此形成"研发-市场-反哺"的正循环,正在重塑中国制药的全球竞争力。
以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为例,2025年Q1在美国销售额为5.63亿美元,同比增长60%,在欧洲销售额为1.16亿美元,同比增长73%。事实上,泽布替尼一开始走的就是全球化路线。凭借FDA突破性疗法认证,率先在美国获批上市,其次与伊布替尼进行了"头对头"研究获胜。目前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印证了“闯关欧美发达市场=手握全球通行证”的商业逻辑。
▲ CARVYKTI 2025 年第一季度销售情况
据和传奇生物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实现销售3.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美国市场收入3.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第一波国产创新药通过Best-in-class切入,通过在欧美等发达市场的突破,实现商业化的成功。
近年来,"中国药"以临床价值为锚点,已逐步构建"高壁垒药物+全球化布局"的双螺旋战略。在治疗领域上,深度聚焦肿瘤疾病(全球研发投入占比42%)、自身免疫疾病(市场规模CAGR 9.7%)及代谢紊乱(2030年糖尿病药物将达1450亿美元)三大主战场;在技术路径上,通过单抗/双抗、ADC、基因细胞治疗及孤儿药构建技术核心平台,把握更具终端价值的市场机会。
此外,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金额与事件数再创新高,首付款总额(31.6亿美元)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27.1亿美元)。不管是中国创新药的海外商业化成功,还是License out交易的持续火热,中国创新药领域在"内卷"的道路上,正逐渐展现出的更多的差异化和创新深度。
抢抓高端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
拓展新兴市场
21世纪初,正逢国际药品专利集中到期,仿制药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据Evaluate Pharma预测,2023-2028年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将以6.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至6500亿美元。在这一浪潮中,面对印度、以色列等传统仿制药强国的竞争,"中国仿制药"凭借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势,迎来历史性机遇。
首先,中国药企聚焦高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在肿瘤、自免、代谢性疾病等大容量市场的应用,已构建较为丰富的“金字塔型”产品梯队。
"金字塔型"的塔尖产品系列更聚焦首仿药和高端复杂制剂,抢占专利到期后的180天市场独占期(如美国FDA规定),如华海药业抢跑抗抑郁药文拉法辛的首仿,单季度销售额突破1.2亿美元;齐鲁制药攻克吸入制剂技术壁垒,布地奈德混悬液通过FDA认证。
腰部产品系列以高壁垒特色制剂,如预灌封注射剂、口溶膜剂、缓控释片等差异化剂型为主。底座产品系列填充一些热门的辅助用药等。
其次,全球化布局上从欧美锚点到新兴市场深耕。欧美仍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创新药出海的首选目标,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凭借人口红利(超40亿)和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成为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差异化布局的重点。
东南亚凭借6.7亿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叠加RCEP自贸协定的关税红利,正成为全球药企必争之地,纷纷以"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产品出口"等多模式,深度嵌入区域供应链,构建竞争壁垒。
中东潜力市场具备强劲的支付能力与政策红利,区域辐射的注册互认体系,中国药企可通过高品质药物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价值跃迁。
非洲人口14.2亿,并且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和疾病负担加重,对药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在新兴市场,通关同样需要跨越法规、渠道、品牌等关卡,中国药企已在此区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如科兴制药通过构建高价值的出海平台,已覆盖人口超亿和GDP排名前30的所有新兴市场,并与国内30余家药企达成出海合作,加快推进在60余个国家120多项注册上市申请的进程,持续输出"中国诊疗方案"。
深挖普药市场,
满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普通仿制药(普药)并非"低端药",也并非没有大容量的市场价值,可以以"民生刚需守卫者"的角色来撬动全球基层医疗市场的万亿级需求。
中国药企可以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挖掘结构性机会,例如非洲、南亚等地区超40%人口仍依赖基础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但供应缺口长期存在。
华药集团在肯尼亚推行"移动药箱计划",将阿莫西林、布洛芬等普药拆分为单剂量铝塑包装,通过摩托车配送网络直达偏远村落,终端价格压低至0.5美元/疗程,年供应量突破5亿剂。
因此,通过"精准适配+敏捷供应",将普药从低端代名词升级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战略支点,不断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让药品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让全球民众都能获得,并且支付得起,是所有药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药企的出海征程已迈入"深水区",差异化战略不仅是破"卷"之钥,更是构建全球化竞争力的基石。
从欧美市场的创新突围到新兴市场的本土深耕,从Best-in-class创新药、高端复杂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到普药,中国药企正以更灵活的姿态融入全球医药价值链。
来源:佑信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