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研神器!多形态双足机器人带来移动操作和具身智能新玩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21:25 1

摘要:没错,这就是去年凭借点足、双足、轮足三种形态“”三合一”走红科研圈的TRON 1,如今搭载的机械臂让这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实现了全新突破,这种组合与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创新度直接拉满。

具身智能研究又双叒叕升级了!这次是真·硬核!

先来感受下这段操作:一台双轮足机器人稳稳攀爬楼梯,同时机械臂牢牢抓持着物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注意看,传统移动操作常被困在固定平面,图中的机器人直接打破界限——操作范围从平面拓展到了复杂环境和三维空间,移动中还保持着精准的操作能力!

TRON 1同时还进行了多机协同操作探索,两台机器人配合默契:一台负责稳住盒子,另一台精准放物,就像训练有素的双人组合!

机械臂能从任意角度进行抓取,看得我直接脑补它收拾杂物的画面...这不就是未来家庭助手的雏形吗?

没错,这就是去年凭借点足、双足、轮足三种形态“”三合一”走红科研圈的TRON 1,如今搭载的机械臂让这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实现了全新突破,这种组合与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创新度直接拉满。

机器人大讲堂第一时间获取了相关技术情况,觉得很有分享价值,尤其对关注机器人移动操作和全身运控研究的朋友。

轮足+双足+机械臂:移动操作研究的多维突破

最简构型实现人形移动操作

TRON 1的机械臂套件最大亮点是同时支持在轮足模式和双足模式下进行移动操作。从演示视频来看,双足模式快速停稳后精准操作,在轮足模式下,又能在楼梯、窄道中如履平地,操作精度不掉线!这种能力彻底突破了传统研究中机器人操作空间的局限性。

值得一提的是,TRON 1采用了机械臂+双足的最简构型,就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移动操作能力。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仿真难度和算法设计复杂度,对入门者特别友好,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移动操作的最简平台:机器人研究最大的痛点是复杂性,而TRON 1这种最简构型让入门变得容易。学生们不需要处理几十个自由度的复杂动力学模型,而是可以专注于算法本身。

将操作从固定桌面拓展到无限空间

目前机器人移动操作研究大多局限于固定平面,机器人自身运动空间受限或无法移动。主流研究中,机械臂只能在桌面上预设的范围内操作,难以处理跨空间的实际任务,无法应对现实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TRON 1的移动操作拓展套件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它将机械臂与多形态移动能力结合,使操作研究从原本的固定平面扩展到了完整的三维空间和复杂环境。研究者不再只能在实验台上做受限的抓取实验,而是可以设计跨越多个房间、涉及各种地形的复杂任务场景。

这种全地形适应能力配合机械臂,使研究者可以模拟更加真实的应用场景,例如让机器人穿过多个房间寻找并操作特定物体,或在不规则地形上进行稳定的精细操作。

这种突破对家庭服务机器人和搜救机器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结构化的工厂环境,这些场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地形,需要机器人同时具备出色的移动能力和操作能力。TRON 1的组合能力无疑为这类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

分离控制与全身协同运动

TRON 1还支持机械臂和足端的分离控制以及全身运动控制研究。分离控制模式下,研究者可以把移动和操作当作两个独立问题处理;全身运动控制模式下,则可以探索协同策略,比如利用身体动作辅助机械臂操作,这在人形机器人研究中是个重要课题。

通过全身协调运动,TRON 1能实现上肢与下肢的高效配合。例如,在抓取较高位置的物体时,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姿态来扩展机械臂的工作空间;在操作较重物体时,可以利用下肢运动来保持整体平衡。这种全身协同能力使TRON 1能够应对更复杂的任务场景。

一机加不同套件的组合,使TRON 1成为多种科研方向的理想平台。研究者可以基于同一平台,探索全身协调控制、移动抓取规划、多模态导航等多个研究课题,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多元接口,跨领域科研利器

恰逢ICRA 2025正在举办,此前逐际动力的预告中提及将会有多款新的科研工具参展,笔者了解到,除了移动操作套件,TRON 1还将在展会现场展示多种跨领域研究能力。

TRON 1配备各种外设展现跨领域研究潜力:搭载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进行三维建图、重定位和动态避障;装上语音交互套件后能进行人机对话。TRON 1的实用外设接口支持快速集成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使其不仅是移动操作平台,还能支持感知、规划、决策等多领域研究。

这种灵活的扩展性使TRON 1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绝佳平台。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组合,构建专属的研究环境。TRON 1的核心价值在于开放性和多功能性,根据研究需求可配置不同外设,覆盖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各个环节。

从研究角度看,TRON 1的价值在于它让研究者能关注"更大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怎么走得更好"或"怎么抓得更准",而是"如何让机器人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这才是具身智能研究的核心。

TRON 1的进化之路:科研平台的自我超越

TRON 1是逐际动力多年科研积累的成果。经过三年潜心研发,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硬件架构历经12版迭代,稳定性提升300%。研发团队用1000余天的实验室实测,将可能存在的上百项脆弱点转化为稳定的产品能力,让科研创新者获得一个开箱即用、经得起严苛验证的科研加速器。

2024年10月,它以全球首款三合一多形态双足机器人身份亮相,凭借创新的点足、双足、轮足模块化设计和6.98万元的起售价,在科研圈获得广泛关注。

作为专为具身智能科研设计的创新平台,TRON 1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科研创新者这个群体。它的四大核心优势——三合一模块化设计、全开放SDK和底层接口、全流程Python开发支持、实用外设接口——都是为了降低研究门槛、提高研究效率而设计的。(详见6.98万!科研界新宠,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新平台来了!)。

TRON 1支持多机协作研究,研究者可以部署多台TRON 1共同完成复杂任务,探索机器人之间的通信、协调和任务分配问题。

机械臂套件的推出,标志着TRON 1从移动平台向综合研究平台的转型。这种转变源于逐际动力对科研需求的理解——移动和操作是具身智能的两大基础能力,缺一不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个平台上,大大提升了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TRON 1的研发团队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将科研经验融入产品开发,这种"科研者造科研工具"的模式使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实验室需求。每一次升级都针对实际痛点,而不是追求噱头。

具身智能及实用科研工具的重要性

随着具身智能和移动操作成为AI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适合入门且功能强大的研究平台变得格外重要。

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全球具身智能市场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2%。在这一背景下,像TRON 1这样的开放研究平台正成为关键推动力。

TRON 1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基础的移动控制、操作控制,到复杂的感知-决策-执行链条,研究者可根据需求逐步深入。选择TRON 1,就是选择把调试设备的时间还给创新,将重复试错的精力注入突破。

看完这些进展,你是否也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新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说不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如果你觉得这些信息对你的同事或学生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他们。毕竟,好工具总是值得传播的。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