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展览,懂艺术和懂计算机的人都陷入沉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20:06 1

摘要:5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以下简称“CMA学域”)主办的首届媒体艺术展“衍场”正式启幕。

5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以下简称“CMA学域”)主办的首届媒体艺术展“衍场”正式启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集中呈现近30组博士研究创作,涵盖机器视觉、微缩影像、游戏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虚拟现实、传感技术、三维建模与动态捕捉等前沿领域。

作品通过虚拟现实、动态捕捉等媒介技术,构建对计算环境中感知与物质性的深层追问。在本次展示的作品中,将有4件代表学校参与2025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2025)。

这是一场对公众开放的艺术展览。港科大(广州)诚邀市民在展览期间莅临展览,体验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开幕致辞:

三重维度定义展览价值

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lea von Chamier-Waite教授主持开幕活动,并强调本次展览及研讨会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圆桌论坛、工作坊、展演和学术海报展示通过圆桌论坛、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搭建院校间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平台。

港科大(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从“衍”字的解读出发,“衍”字本义为古代的十字街口,“衍”的造字本义为水流从十字街口的每条道路蔓延出去,后来有了“衍化”“衍生”之意,与艺术无边界有着巧妙契合。

屈哨兵教授分别从三个层面阐释展览意义:艺术再定义——突破传统创作范式,在技术的赋能下让艺术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教育再定义——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通过艺术的介入、观察、表达和构建,让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有力的作用;人的再定义——在AI时代重塑主体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这种变化拥抱和探索的过程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他特别指出,技术发展正推动艺术从精英专利回归大众视野,而艺术教育需承担文明传承使命。

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院长、教授陈雷聚焦AI与艺术的共生关系,提出AI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思维协同者,并探讨算法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等伦理议题。

他对AI在艺术创作中逐步展现出的潜力和挑战和CMA学域未来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上的发展保持持续的关注。

联合策展人Beatrice Sartori在致辞中指出,本次“Diffraction Fields”(衍场)主题展并非单纯诗性表达,而是对当下数字现实的精准映射。

她强调,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本身即是独特的“混合生命体”,在这里,工程算法与环境技术不再是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而是催生新型艺术语言的本体。这种跨学科实践所形成的“开放场域”,正为理解人机共生时代的复杂现实提供多元认知路径。

作品展演:

技术赋能传统美学重构

Ink Sonata

第一组作品是《Ink Sonata》,该作品曾在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和波兰欧洲科学节展出,人工智能将钢琴曲解构,以人类共有的情绪表达为基点,通过数据的理解,以东方书法的表达方式进行重构。

演奏者钟卓熹在台上进行钢琴表演的同时,屏幕呈现出一幅充满节奏和情绪的书法作品。随后,便有观众上台体验,在观众的一曲《彩云追月》演奏后,笔墨如微风徐动,在书卷上留下行云流水的轨迹。

镜海梦魇

第二组作品是《镜海梦魇》,这是一部通过XR虚拟制作创作的沉浸式舞蹈短片,探讨了噩梦如何作为心理误认的镜像。

在虚拟的无意识海洋中,现代舞者周鹏扮演了梦境原型与虚拟噩梦之间的中介。每次噩梦的出现都会引发梦主的情绪紊乱,噩梦对象以粒子状的碎片为视觉表现,并与舞者动态互动。

WUXING(五行)

第三组作品是《WUXING(五行)》,这是一场融合道家哲学与互动科技的沉浸式表演,将太极动作实时转化为音画交互体验。灵感源自金、木、水、火、土五行体系,作品通过无线动作捕捉系统与机器学习,将每种太极招式映射为相应元素。

由TouchDesigner驱动的生成视觉与Pure Data和Ableton Live构建的响应式音景,随着表演者的动作动态演化,体现了道家五行元素"相生相克"的哲理。

WUXING构建了一个冥想般的空间,在此,古老智慧与人工智能交汇,身体、声音与算法共振交融。

学术对谈:

破界思维激发学科创新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以《让我想想,艺术究竟是在干什么?》为题,从AI时代视觉语言的“廉价化”切入,指出技术简化了图像表达却弱化了文字深度,年轻一代更依赖碎片化媒介传递情绪。

冯峰通过追问AI系统“Deepseek是否困于语言牢笼”,反思大模型对人类文明总和的模拟局限,并借普鲁斯特的“通感”理论,提出动态教育(如武术、瑜伽)对感知力培养的缺失。

他强调“衍场”的“衍”字暗含动态、多维的创作状态,主张艺术应成为跨越语言与文明的通用媒介,以“以心传心”的通感力抵抗技术对真实性的消解。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郑达在《非人类自主性:艺术创作范式的技术特性与美学扩展》演讲中,以Low Tech Art Lab(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实践为例,揭示艺术家从“造物主”向“牧羊人”的角色转变。

他批判生成式AI仅优化既有经验而缺乏艺术突破性,并通过动态装置《抗解》拆解机器学习“黑箱”,探索机器的逻辑美学。

从港珠澳大桥传感器网络到《生理反应》机器装置艺术作品,郑达论证技术应成为艺术批判的工具,主张智能化艺术在于创造新的审美体验,并以行为美学、系统美学等视角解读AI驱动的艺术。

他总结道,艺术创作需要批判性思维,科技应被用来反思科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在艺术系统中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嘉宾对谈:

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在由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教授张康主持的跨界对话中,陈雷、冯峰、郑达三位学者围绕艺术本质、技术批判与学科建设展开深度思辨。

冯峰以“通感”为锚点,驳斥“艺术无用论”,强调艺术是人类跨越语言与时代的表达系统。他指出,即便未来艺术职业形态消亡,其会以表达的形式存在。

郑达从技术垄断的困境切入,揭示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实践逻辑:通过小数据、低成本策略对抗大公的技术霸权,将数据转化为艺术思考的“活性素材”。

陈雷认为,艺术一直是人类表达外界认知的形式。通过AI技术,艺术家可以将数据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尽管当前AI尚不能完全助力艺术创作,但其低成本与高覆盖率可以对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文字:罗瑞娴

通讯员:港科大(广州)

图片:罗仲贤、主办方供图

编辑:林春萍

校对:曹绎

二审:梁思静

终审:黄增才

签发:齐华伟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来源:广州南沙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