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仅在国内把坏的说成好的,大办十天庆典,还封禁许多自媒体账号,连中国的环球时报这类实话实说的媒体也被他们污蔑为“传播不实言论”。
印巴停火之后,印度又在国际上展现了他的“独特性”。
不仅在国内把坏的说成好的,大办十天庆典,还封禁许多自媒体账号,连中国的环球时报这类实话实说的媒体也被他们污蔑为“传播不实言论”。
这种战场上吃亏,舆论上碰瓷的做法,让印度的邻国们开始对其连续出击。
就在印度沉浸在自说自话的胜利中时,殊不知他们已经慢慢被“包围”了。
五月初,印度主导了一场“朱砂行动”,本来想给巴基斯坦一点颜色瞧瞧,谁承想,自己先栽了跟头。
几架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战机稀里糊涂就折了,飞行员被俘的狼狈样,更是让全世界看了个现场直播。
按说吃这么大个亏,总得长点记性吧?
可接下来印度的操作,就让人有点不知所云的迷惑感了。
国内媒体跟打了鸡血似的,硬是把一场败仗吹成了“史诗级大捷”,还大张旗鼓搞了十来天的庆祝活动。
这股没来由的兴奋劲儿还没过,火气倒先烧向了东边。
那位前陆军中将尚卡尔,跳出来就嚷嚷着宁可跟中国掰手腕,理由也挺奇葩:中国武器“没实战经验”。
话音刚落,巴基斯坦那边“啪”地一下甩出更多战场视频,明晃晃地显示被揍下来的印度飞机上,挂着的可是法国导弹。
这就有点尴尬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哪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分明是想找个台阶下,顺带着把国内的注意力给转开。
可这台阶,找得未免也太生硬了点。
印度在自家院子里敲锣打鼓、隔空喊话的时候,周围的邻居们可都没闲着,一个个心里的小九九打得噼啪响。
五月中旬,中国代表团去了趟尼泊尔,加德满都那边立马就有了回音,总理奥利话说得很明白:“绝不允许任何势力拿尼泊尔的地盘搞反华小动作。”
这话的分量,想想以前印度在尼泊尔那说一不二的影响力,就咂摸出味儿了。
紧跟着,孟加拉国的陆军代表团也出现在了北京,指名道姓要买的,正是那套在印巴冲突里抢尽风头的红旗-9BE防空系统和配套雷达。
再看缅甸那边,针对印度议员对卡勃山谷主权的胡搅蛮缠,也硬气地怼了回去,警告印度别没事找事,少干涉人家内政。
这一连串的动作,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原本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的印度,突然发现,南亚这盘棋上,自己好像越来越被动了。
印度,那份沉甸甸的“大国梦”,骨子里那股民族自豪感和成为世界级强国的渴望,从来就没断过。
这本是好事,国家发展就得有这股劲头。
可问题是,如果这梦做得太大,超出了眼下的能力,又没个清晰的路线图,就容易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
眼瞅着旁边的中国噌噌往上涨,经济、军事、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样样都把自己甩在后头,印度这心态能平衡才怪。
这种失衡,让它看中国的时候,总带着那么点警惕和不服气,甚至觉得中国就是它实现“大国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这种心态一上来,很多事儿就容易走偏,看问题也难免戴上有色眼镜。
更何况,印度对“南亚霸主”这顶帽子的执念太深了。
他在南亚当老大当惯了,总觉得周边这些小国就是自家的“后院”,得听它的。
这种心态下,它就很难平心静气地跟邻居们平等相处,总想着施加点压力,控制控制局面,来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
想想他对尼泊尔,又是经济渗透又是政治干预。
对孟加拉国,时不时就搞点贸易壁垒。甚至对不丹的外交国防,都想插一手。
可时代不同了,小国也有了更多选择,谁也不愿意老被人当小弟使唤。
印度这套“老大”做派,自然会让邻居们心里不痛快,慢慢地也就想疏远了。
更别提对“一带一路”,那叫一个战略误判。
周边国家都瞅着“一带一路”是发展的好契机,纷纷上车。
印度倒好,担心中国借机扩大影响力,愣是连续三次拒绝参加相关峰会,成了南亚地区唯一一个公开抵制的大国。
这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结果就是错过了跟邻居们一起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有点孤立。
这次印巴冲突吃了瘪,印度国内不是先反思自己的战略战术和装备是不是出了问题,反而把火气撒到中国头上,觉得是中国“暗中支持”巴基斯坦才让自己吃了亏。
这种把内部问题往外推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糊弄一下国内,但长远看,只会让自己在错误的道儿上越跑越偏。
眼下这局面,说印度有点“四面楚歌”的味道,也不算太夸张。
但这棋局,还远没到死局的地步。所谓的“包围”,说到底,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映射。
中国一直说的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发展,压根就没想过要“包围”谁。
印度之所以觉得被“包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己先筑起了一道心墙,把自己跟区域合作的大潮给隔开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印度这头大象要想从这困局里走出来,关键还得自己“转身”,调整调整那套根深蒂固的战略思维和外交姿态。
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该放放了,客观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承认中国的发展是个既成事实,把它当成合作的机遇,而不是非得当成你死我活的对手。
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把发展的重心踏踏实实放到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硬实力上来。
信息来源:
来源:科普有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