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奔教授专访: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与创新

B站影视 2024-12-12 21:12 3

摘要:近十余年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在专家与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技术创新和器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众多突破,逐渐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在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期间,医脉通特邀

近十余年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在专家与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技术创新和器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众多突破,逐渐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在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期间,医脉通特邀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务委员、结构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何奔教授

进行专访,就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与创新分享真知灼见。何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其团队重点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剖析了当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存在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医脉通:

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的飞跃式发展,结构性心脏病管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请您谈一谈,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的重要进展?

何奔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结构性心脏病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先天性心脏病的室间隔/房间隔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左心耳封堵、二尖瓣反流的瓣膜夹合装置(夹子)和经导管三尖瓣的置换等,均属于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范畴。

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采用Core Valve瓣膜成功完成中国首例TAVR手术,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在左心耳封堵方面,2014年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获批上市,我国的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开始起步。近年来,二尖瓣和三尖瓣介入治疗器械也不断获批上市。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国产器械的创新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TAVR的器械创新、左心耳封堵的器械创新、二尖瓣反流以夹子为基础和以置换为基础的器械创新、三尖瓣以夹子缝合为基础和以置换为基础的器械创新。此外,在材料学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包括房间隔缺损PFO的可降解封堵器等都在不断发展。

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逐渐并跑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左心耳封堵治疗发展迅猛,每年以2万例的速度在增长,标志着我国无论是在器械研发,还是在临床技术普及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医脉通:

近年来,您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请您分享一下,近年来您和团队重点开展的工作和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

何奔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我们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团队是国内首批开展左心耳封堵治疗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大力地帮助其他单位开展相关的工作。此外,我个人在2018年受邀到乌克兰,在基辅和奥德赛两个城市开展乌克兰的前三台左心耳封堵手术,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左心耳封堵器,这标志着我国原创器械走向世界。

创新性是衡量一个团队能力的重要因素。迄今我们团队完成了2项国内相关领域大型临床器械的研发,我作为全国PI,在国际大会上报告了Anchorman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既提升了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中,我们负责了左心耳封堵术标准化培训工作。在左心耳封堵规范化管理方面,由我们团队执笔的《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国际上发表于PACE杂志,推动了左心耳封堵领域的发展。

在结构心脏病的其他领域,我们团队也取得了诸多成果:我们在肺静脉狭窄介入手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华心血管学会指导下完成了全球首部“肺静脉狭窄专家共识”。在二尖瓣缘缘对合技术(TEER)领域,我们完成了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左心房的“房性二尖瓣反流”以及复杂Barlow综合征的钳夹术,并完成了多项国产器械上市前的相关临床研究。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以及经皮肺动脉瓣置换领域,我们团队也均参与了多项国产原创器械的上市前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不仅锻炼了团队的临床技能,也使我们团队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医脉通:

您认为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还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未被满足的需求?对于结构性心脏病管理未来的发展和探索方向,请谈谈您的见解?

何奔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永远存在。很多时候是为了克服某些问题,发明了某些方法,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有关瓣膜耐久性的问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应用生物瓣大大提高了瓣膜的耐久性,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后患者的预期寿命明显延长,部分选择生物瓣的患者在有生之年仍会面临生物瓣衰败的问题,特别是TAVR做到中低危患者的时候,如何进一步提高瓣膜耐久性至关重要。对于已经植入瓣膜的患者,再次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应对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思考。

第二,在二尖瓣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二尖瓣脱垂导致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介入干预?干预的时机?如果可以进行干预,如何评估患者是否获益?MitraClip是一种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系统,既往其临床研究主要包括COAPT研究和MITRA-FR研究,两项研究结果为何截然不同?二尖瓣重度脱垂该在何处进行干预?自然病程长的患者应用哪些指标作为研究终点?这些临床问题都有待未来通过更多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第三,在器械研发方面,当前越来越重视卵圆孔未闭的封堵。从2020年开始,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奠定了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的关系以及封堵的获益,三项研究几乎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卵圆孔未闭的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封堵,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能增加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且房间隔通路的封堵也为房颤消融带来了挑战。可降解材料可能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已走在国际前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国际水平。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医保水平均有所提高,这也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展望未来,对于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我有以下两方面期待:

第一,稳步发展,加强工业、大学和医院间的合作,共同研发创新的器械和材料。

第二,重视临床证据,稳步推进临床研究,并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产品,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只有患者获益,“健康中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专家简介

何奔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二级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全国常委,结构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在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手术预防房颤脑卒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皮二尖瓣修复手术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经历各类心导管手术超过2万例。研究兴趣围绕冠心病急性事件链的防治,从易损斑块到心肌再灌注损伤,从基础到临床多环节。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500多分,论文H指数48。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现为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ESC),美国心脏造影与介入学会专家会员(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协会左心耳封堵学组组长。曾获“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