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报道,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顾特卜高塔建筑群——这座位于该市南部梅赫劳利区、建于13世纪初的历史古迹和建筑群中,就有一座神秘的建筑印证了这一谜题。
新德里著名的铁柱矗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顾特卜高塔建筑群内。
一座铁结构建筑能在历经1600年的风吹雨打后依旧不生锈,这可能吗?毕竟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实现这一点。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报道,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顾特卜高塔建筑群——这座位于该市南部梅赫劳利区、建于13世纪初的历史古迹和建筑群中,就有一座神秘的建筑印证了这一谜题。
游客们来到该建筑群内伊斯兰力量清真寺的庭院,立刻就能看到一根高7.2米、重六吨且顶部带有装饰的铁柱。这根铁柱比其周围的清真寺建筑群要古老。
令人称奇的是,这根铁柱如今依旧崭新如初,仿佛刚锻造好一般,它抵御住了岁月的侵蚀以及包括印度首都酷热的气候和日益严重的污染等环境挑战。这根可追溯到5世纪的铁柱,其惊人的耐久性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游客。
伊斯兰力量清真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顾特卜高塔建筑群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暴露在空气或潮湿环境中的铁及铁合金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氧化,表面会被铁锈覆盖,除非像埃菲尔铁塔那样涂上多层特殊油漆进行保护。自1912年起,印度国内外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德里的这根铁柱,试图弄清楚它为何不会生锈。
直到2003年,印度北方城市坎普尔印度理工学院的专家们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并在《当代科学》期刊上公布了答案。
他们发现,这根主要由熟铁制成的铁柱含磷量很高(约1%),且不像现代铁那样含有硫和镁。此外,古代工匠采用了一种名为“锻焊”的技术。
这意味着他们通过加热和锤打铁块,保持了铁柱中较高的含磷量,而这种方法在现代工艺中并不常见。
撰写该研究报告的考古冶金学家R·巴拉苏布拉马尼安(R. Balasubramaniam)表示,这种非传统的方法对铁柱的长久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还提到,在铁柱表面发现了一层薄薄的“密实锈”(一种由铁、氧和氢组成的化合物)。由于铁中含磷量高且不含石灰,这层锈是通过催化作用形成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铁柱的耐久性。
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称赞了古代冶金学家的智慧,称这根铁柱是“印度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生动见证”。
历史记载证明了它的耐久性,其中包括18世纪发生的一件事:据说当时向铁柱发射的一枚炮弹未能将其击破,这充分展现了这座古老纪念碑令人惊叹的坚固程度。
如今,这根铁柱已成为印度国家冶金实验室和印度金属研究所等科学组织的标志。
铁柱上铭文的特写。
除了其冶金方面的奥秘外,铁柱的起源也笼罩在神秘之中。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认为,它可追溯到笈多王朝时期,尤其是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II)统治时期,他也被称作超日王(Vikramaditya),大约在4世纪至5世纪。
根据这一说法,这根铁柱最初竖立于印度中央邦维迪沙附近乌达亚吉里石窟的瓦拉哈神庙,是献给印度教神祇毗湿奴的一座胜利纪念碑。据说铁柱顶部曾有一尊迦楼罗(Garuda)雕像,迦楼罗是毗湿奴的神鹰坐骑,不过这座雕像已在历史长河中遗失。
遗产活动家和教育家维克拉姆吉特·辛格·鲁帕雷(Vikramjit Singh Rooprai)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他认为,这根铁柱可能是由著名的天文学家瓦拉哈米希拉(Varāhamihira)带到这里的,瓦拉哈米希拉是超日王宫廷中的一员。
“他的著作《苏利亚悉檀多》(Surya Siddhanta)详细介绍了计算天体位置、日食和其他天文现象的方法——人们认为他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一根高大的柱子,”维克拉姆吉特说。
“因此,在他从维迪沙迁往弥勒普里(Mihirapuri,即现在的梅赫劳利)并建立天文台时,很有可能带着这根柱子继续用于研究和计算。”
此外,一些历史记录还将铁柱的迁移归功于托马尔王朝的拉贾·阿南格帕尔(Raja Anangpal)以及穆斯林统治者伊尔图特米什(Iltutmish)和库特布丁·艾巴克(Qutbuddin Aibek)等人。
它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查哈曼纳王朝宫廷诗人钱德·巴尔德(Chand Bardai)所写的史诗《普利特维拉杰·拉索》(Prithviraj Raso)中,铁柱具有重要意义。
“巴尔德在《拉索》中描述铁柱为支撑地球的钉子,这颗钉子插在印度教神话中的蛇王舍沙(Sheshnag)的蹄子上,”维克拉姆吉特说。
“《拉索》讲述了拉贾·阿南格帕尔试图拔出这颗钉子,尽管婆罗门警告他这样做会带来严重后果。当钉子被拔出后,露出了一个红色的底座,人们认为那是舍沙的血,众人陷入恐慌,担心地球会毁灭。阿南格帕尔急忙下令重新安装钉子,但由于没有安装牢固,导致钉子变得松动。因此,巴尔德认为这一事件启发了德里的俗称‘德里’(Dilli),这个词在印地语中是‘德里利’(dhilli)的双关语,意为‘松动的’。”
顾特卜高塔建筑群以这座红色砂岩塔命名。
有一种传说称,如果你背靠铁柱,双臂环绕铁柱,确保手指相互触碰,你的愿望就会实现——这一传统赋予了铁柱超越其历史价值的精神意义。
然而,印度考古调查局(ASI)已在铁柱周围设置了围栏,以尽量减少人为影响。
保护建筑师兼遗产专家普拉格亚·纳加尔(Pragya Nagar)认为,尽管多年来铁柱周围的建筑经历了拆除和重建,但这根铁柱在建筑群中的保存状况令人赞叹。
“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制造这根铁柱的技术,而不仅仅是承认其古老的起源,我们或许能找到利用类似方法开发可持续材料替代品的途径,考虑到像金属开采这样的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她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我们必须超越仅仅将历史视为需要保护和惊叹的文物和古迹,而应将其视为传统知识和本土实践的宝库。这种全面的方法有可能为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铺平道路。”
来源:卡夫卡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