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日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千年恩怨攒了一堆。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扔出一句话:“中国历史上从没单独彻底打败过日本。”
说起中日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千年恩怨攒了一堆。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扔出一句话:“中国历史上从没单独彻底打败过日本。”
细琢磨后发现还真有点意思。
戴旭,1964年出生在河南民权县一个农村家庭,老家叫双塔村,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出身。
父亲当过兵,从小兵干到基层军官,隶属厦门28军,还参加过对台作战,后来赶上1985年百万裁军,转业去了山西运城军分区。
他叔叔也是军人,家里这股子军旅味从小就熏着他。他爷爷是个老农民,没少给他讲日本侵华的事,村里被烧、乡亲被杀,这些血泪故事在他心里扎了根。
后来全家搬到山西运城,他就读于康杰中学。
父亲爱藏书,唐朝边塞诗豪气冲天,宋朝辛弃疾的词悲壮有力,还有本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让他印象深,里面讲英雄吴运铎带伤为国奋斗,成了他眼里的军人标杆。
1979年,中越战争打得火热,戴旭血气方刚,想辍学当兵上前线,家里劝住了他,他才老老实实考上空军电讯工程学院。
天天跑操、修电路,白天汗流浃背,晚上啃书啃图纸,日子苦但硬气。后来在部队干导航台长,守着设备,天寒地冻也得爬出去检查线路,一点马虎不得。
再后来转成新闻干事,写报道记录部队生活,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上军报。
1988年,他进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深造,眼界大开。西方哲学、军事历史都学了个遍,拿破仑的战争、普鲁士的改革,他琢磨大国怎么玩战略。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高科技打得伊拉克稀巴烂,他连夜写文章喊话,说中国空军得赶紧升级,不然差距越拉越大。
凭着这股子钻劲,他升为空军大校,进了国防大学当教授,还管着中国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偶尔上央视当嘉宾。
他在课堂上讲心理战、信息战,学生听得入迷,笔记记得满满当当。他的书《C型包围》讲美国咋围堵中国,火得不行。他还给《环球时报》写评论,社交账号上也挺活跃,外号“鹰派”,说话硬邦邦。
退役后,他在华信能源旗下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干战略分析,用笔名“龙韬”写东西。2012年他说比尔·盖茨搞疫苗暗杀,2013年又说禽流感和SARS是美国生物武器,争议不小。
不过他影响力还在,讲座满座,书也卖得火,2024年新书《Q形绞索》又分析美国新招儿,照样有人追着看。
中日之间的首次军事冲突可以追溯至公元663年,在白江口发生。
这一战役中,中国正处于唐朝高峰期,政治稳定、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政权因与新罗的战争失利,派人向日本求援。
应百济请求,日本派出一支援军入朝,但在白江口与唐-新罗联军作战中遭遇惨败。此次战役不仅打击了日本的军事信心,也促使其转变对唐朝的态度,从武力对抗转向主动学习。
从7世纪开始,日本相继派出多批“遣唐使”赴中国学习。
自公元630年至894年间,共派出十九批遣唐使团。这些使团成员包括学者、僧人、官员和工匠等,深入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典章、佛教思想、文学艺术、建筑技术乃至服饰制度等。
唐代制度对日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日本古代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即在很大程度上仿效唐律令制度。
然而,这种文化上的学习和尊重并未持续形成和平共处的基础。随着时间推移,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本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走上了独立发展和扩张的道路。
进入宋代,中国虽然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继续发展,但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对海上防御的警惕性降低,面对倭寇的骚扰,往往反应迟缓。
宋代虽有海军发展,但政府在战略层面未对外海势力构成系统性防范。
元朝时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曾两次组织远征日本,分别为1274年的文永之役和1281年的弘安之役。两次出征皆以失败告终。
除军事准备不足外,自然灾害成为致命因素,尤其是弘安之役中,元军舰队在日本近海遭遇猛烈台风,船毁人亡,损失惨重。
忽必烈的征日计划也因此终止。
自此之后,日本开始视中国为其可以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的对象。进入明代后,海禁政策逐渐确立,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为防止沿海势力勾结外敌,严令封锁对外贸易通道。
这一政策虽维护了初期的安全秩序,却也使沿海经济萎缩,渔民生计艰难,非法海上贸易和倭寇活动随之而起。
15世纪中后期,倭寇问题愈演愈烈,他们不但抢劫财物,更多次在东南沿海制造惨案。
日本的扩张不仅限于中国沿海。公元1592年,日本战国末期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壬辰倭乱”,率大军入侵朝鲜,意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攻入中国辽东地区。
丰臣秀吉提出所谓“征韩论”“征明论”,企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秩序。面对盟国朝鲜的求援,明廷决定派兵援助。
在李如松等将领的指挥下,明军与朝鲜联军击退了日军,并在碧蹄馆、平壤等地取得重要胜利。至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日本军队全面撤退。
尽管战败,日本并未放弃其对大陆扩张的战略意图。进入近代后,随着清朝国力衰落,日本迎来了明治维新,经济、军事迅速现代化,其扩张野心也随之膨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击败清军,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台湾、澎湖列岛、巨额赔款与通商权利,极大提升了其在亚洲的地位。
这一胜利也成为日本军事扩张主义的重要转折点。
之后的几十年间,日本持续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朝鲜半岛、东北三省及华北地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众多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建立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等,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展开了抗战,历经正面战场与敌后游击战双线作战,最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背景下取得胜利。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复失地。
中国抗战付出了血的代价,可最后是盟军把日本摁住了,不是中国单干赢的。
从唐朝到近代,中国跟日本交手好几回,要么靠盟友,要么压根没赢。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参与的地区性与全球性战争数量众多,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等。
战后日本对其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战争责任问题始终缺乏清晰的历史定位。
日本仍有超过六成的民众未明确认识到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一些教材对“南京大屠杀”及“731部队”等战争罪行表述模糊甚至回避,反映出日本社会在面对历史问题上的持续争议。
这种认知差异在国际司法场合也曾体现,例如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尽管有大量中国幸存者出庭作证,但日本辩护方在部分案件中试图将战争责任转嫁为“战争所迫”的被动行为,将日本描绘为“大国压迫下的牺牲者”,引发了国际间的广泛批评。
戴旭指出,中国在近代史中从未单独彻底击败日本,此言虽具争议性,但确反映出中国抗战胜利是在同盟国体系协作下完成的现实。
在近代中日关系演变中,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后,日本战败归国,但未形成类似德国那样由政府主导的深刻反思机制。
进入冷战时期,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日本逐渐从战后废墟中复苏,并获得大量经济与军事支持。
20世纪50年代签署的《日美安保条约》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在日本驻军的法律基础,日本也因而长期未建立真正独立的军事体系,但逐步发展出“自卫队”机制,现已具备强大战力。
近年来,日本频频在东海、台海等敏感海域活动,与中国发生多次海空接触。
2012年,日本把钓鱼岛“国有化”,中国这边抗议不断,街上抵制日货,海里船对船盯着。2022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把中国当“最大挑战”,要买导弹、搞远程打击。
2022年起,日本防卫预算首次突破GDP的2%,并在2023年正式发布《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提出将强化“反击能力”,被外界广泛视为突破“专守防卫”的传统底线。
中国也在调整国防政策。
根据2021年国防部通报,国家已对《兵役法》进行多项修改,包括退役军人可再次服役、完善国防动员机制等,意在构建更为系统、高效的军队储备体系。
当前亚太格局复杂,美国持续在日韩、菲律宾等国家加强军事存在,推行“印太战略”。菲律宾作为典型例子,近年来同美国签署《增强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军进驻更多军事设施。
这些举动被视作美国以“安全合作”为名在亚太构建包围链条的举措。
军事手段之外的经济封锁也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策略的一部分。日本是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国家,数据显示其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占比超过90%,其中近半数需经南海航线运抵。
一旦该通道受限,日本经济将承受极大冲击。因此,掌控海上交通线被认为是牵制其战略扩张的有效手段。
在应对可能的地区冲突方面,有分析指出,如果日本率先采取军事行动,将在国际道义和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中国可在维权框架下获得更多国际支持。
但各国普遍担心此类冲突可能引发区域甚至全球性的战争扩散,毕竟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破坏,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不愿再度面对的沉重回忆。
中国政府走和平路子,2023年中日领导人互访,说要合作,可互相猜疑没散。戴旭说,和平得有拳头撑着,不然就是空话。
现在中日关系挺微妙。经济上互相离不开,安全上互相不放心。美国在旁边煽风点火,美日同盟搞军演,戴旭说这是“C型包围”,得用“一带一路”拉盟友,经济上挤日本,军事上破局。
中国海军越来越强,日本自卫队也在升级。
戴旭新书《Q形绞索》接着分析美国招数,提经济战、外交战,挺多人看。他还给企业、高校讲课,2024年在昆明讲《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底下掌声不断。
戴旭对国家安全的执着是真,也在提醒大家别忘了历史。
参考资料:
1、戴旭:日本战略进攻从钓鱼岛到缅甸昭然若揭 环球时报 2013-01/16
2、戴旭:今天的中国人不能遗失信仰 中国军网 2014年12月19日
来源: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