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不能迅速击败中国,美国着急上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01:47 1

摘要:然而,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科技创新的突破,已经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全球战略博弈的舞台上,中美两国的竞争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美国曾自信地认为,通过加大压力和战略围堵,便能迅速遏制中国的崛起。

然而,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科技创新的突破,已经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2023年,众议院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召开,直言“美中之间的竞争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

美国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单纯的关税、技术封锁和军事威慑,远远无法解决与中国的深层次矛盾。

美国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果断且有效的战略,但它的焦虑,是否已远超外界的想象?

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争,耗费了美国巨大的资源,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让美国深陷泥潭,国内质疑声不断,国际形象也受到影响。从阿富汗撤军,可以被视为美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战略收缩的一个信号。

在这之后,美国政府的目光迅速转向了印太地区。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是印太呢?

印太地区汇聚了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亚洲国家,拥有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

美国认为,如果在印太地区失去主导权,其全球领导地位将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拜登政府上台后,便开始大力推进所谓的“印太战略”。

在政治层面,美国积极拉拢盟友,构建各种小圈子,比如重启并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

表面上宣称是为了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但其遏制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军事层面,美国不断增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将先进武器装备输送到该地区,以展示其军事存在和投放能力。

在经济领域,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

拜登政府继承并保留了特朗普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加码。

关税被美国视为一种工具,旨在保护其国内产业,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加征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最终部分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

同时,许多依赖从中国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美国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困境。

除了关税,美国还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技术产品对华出口,试图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

美国担心中国在科技上赶超自己,从而挑战其全球领先地位。为此,美国出台各种限制措施,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并试图联合盟友构建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线。

这种背景下,2023年3月1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举行了首次听证会。

该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在听证会上声称,美中之间的竞争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

许多评论认为,这种言论旨在制造紧张氛围,将中国描绘成美国的“头号敌人”,从而为美国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制造国内支持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听证会现场,也有人公开抗议,打出“中国不是敌人”的标语事。

美国那些对中国崛起感到不安的议员和政治人物,他们脑子里似乎还装着一套陈年的“冷战”剧本。

面对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一步步向前走,他们想到的应对方法,很多都脱胎于当年和苏联较量的那些招数。

比如,他们搞贸易战,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拉拢盟友搞小圈子,这些手法在过去可能对付某些对手起过作用。

在美国的一些政客看来,只要施加足够的经济压力、技术封锁和外交孤立,就能像当年拖垮苏联那样,迟滞甚至阻止中国的发展。

中国不是苏联,现在的世界也不是当年的那个世界。中国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和投资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治理体系以及社会结构,都与过去的苏联有本质区别。

试图用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思维来框定和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结果发现根本玩不转,讨不到什么便宜。

特别是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对中国的制裁和贸易战以来,美国自以为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完全的主动权,结果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比如,贸易逆差并没有显著缩小,被限制的中国科技企业依然在努力突破,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还在增强。

美国的疯狂举措

不能迅速击败中国,美国着急上火了,2025 年,特朗普再次上台,特朗普一直就是个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他一上台,就开始频繁挥舞关税大棒,而且这次的目标可不止我国,还波及到了墨西哥、加拿大、欧盟等全球多国。

特朗普声称,关税能保护美国企业,把制造业拉回美国,给美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还能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

从历史经验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好办法。

美国提高关税,其他国家肯定会采取反制措施,这就会导致贸易战升级。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对等关税”,更是荒谬至极。他们打着“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

但他们根本就不管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不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都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用“对等关税”来衡量呢?

在中美贸易方面,美国的这些关税政策对我国的一些企业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出口型企业,订单减少了,利润降低了。

但我国政府和企业并没有被吓倒。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拓,推动经济的内循环,让国内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开拓新的海外市场。

我国还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比如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在科技领域,美国的技术封锁也没能挡住我国科技发展的步伐。

我国的科研人员们奋起直追,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在芯片领域,我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虽然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在算法、应用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且,我国还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欧洲、亚洲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共同攻克科技难题。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让我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美国的这些疯狂举措,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因为关税政策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复杂。物价上涨、企业成本增加、消费者负担加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双方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美国也意识到,他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没有让自己占到便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而我国一直都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经贸问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表谈话,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达成了多项积极共识。

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这就意味着以后遇到经贸问题,双方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而不是动不动就打贸易战。

在关税方面,这次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方取消了共计 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 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 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 24%的反制关税。

对中美两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美国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从我国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的关系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美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中美双方还需要继续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扩大合作领域。

当然,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会完全消失,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有序的。

双方应该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和提高自身实力来进行竞争。

参考资料:宋国友.结构起点、政策选择与中美关系的另一种可能[J].国际展望,2024

来源:时事评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