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ubrogepant被发现还能减少偏头痛发作前数小时内出现的常见非头痛症状。研究结果表明,ubrogepant或是偏头痛发作前症状的首个急性治疗药物,而这类症状会极大影响我们的日常功
5.19
本周值得读
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
1. 偏头痛疗法缓解发作前症状
2. 野生黑猩猩的母婴依恋模式或与人类相似
3. 《自然》“工作中的科学家”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4. 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显示生存率改善但癌症清除效果有限
5. 已知最早的“爬行动物”足印
6. 月球内部不对称的证据
7. “芝加哥 ”始祖鸟揭示对这种古老鸟类的新认识
8. 琥珀中的沉积物或保存了古代海啸的痕迹
健康 | 偏头痛疗法缓解发作前症状
Ubrogep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prodromal symptom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PRODROME trial
《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ubrogepant被发现还能减少偏头痛发作前数小时内出现的常见非头痛症状。研究结果表明,ubrogepant或是偏头痛发作前症状的首个急性治疗药物,而这类症状会极大影响我们的日常功能。
偏头痛发作前可能会出现多个症状,包括先期和先兆 (前驱) 症状——也称早发症状——如对光和声敏感、恶心、颈痛和眩晕。虽然大部分偏头痛研究都关注治疗头痛,但没有疗法显示能有效缓解早期先兆症状,这类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会导致偏头痛人群出现严重功能障碍。ubrogepant这种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上负责传递疼痛的CGRP受体,但其治疗偏头痛先兆症状的潜力一直不明确。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Peter Goadsby和同事分析了ubrogepant在438名18-75岁受试者中治疗先兆症状的有效性,这些受试者至少有一年的偏头痛病史。受试者在双盲研究中被分为两组,在最初的先兆症状出现后且受试者确信1-6小时内会出现头痛时,服用100毫克剂量的ubrogepant或安慰剂。在至少7天后的第二次前驱事件中,将受试者的疗法对调 (ubrogepant或安慰剂) 。Goadsby和同事发现,相比安慰剂治疗组,受试者在服用ubrogepant后,自述服药1小时后注意力得到改善,服药2小时后对光的敏感度降低,3小时后疲劳感和颈痛减少。ubrogepant治疗组在治疗后的4-24小时内,眩晕和对声音敏感的症状也有所减少。
这些结果表明,ubrogepant或能有效治疗常见的先兆症状,最早用药1小时后症状就会缓解。不过,仍需设计专门研究以评估急性治疗对先兆症状的影响。
动物学 | 野生黑猩猩的母婴依恋模式或与人类相似
Evidence of organized but not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 wild Western chimpanzee offspring ( Pan troglodytes verus )
《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野生黑猩猩的母婴联结或与人类中观察到的安全型和不安全-回避型模式类似。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现存与我们亲缘最近的生物的母婴依恋。
依恋理论最初是为理解人类婴儿-照护者的关系而建立,提示早期联结经历会影响心理发育和社交互动。结构清晰和持续的联结可被视为有组织依恋,而混乱型依恋发生在行为具有随机性或冲突性时,一般包括婴儿害怕其照护者。混乱型依恋已在不同文化的约23%的人类婴儿中观察到。依恋理论在当代育儿中颇具影响力,但我们对野生非人灵长类的这些行为却了解不多。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Eléonore Rolland和同事分析了来自科特迪瓦塔伊国家公园野生黑猩猩母子的3795小时观测数据。在观测30只黑猩猩 (0-10岁) 对威胁事件 (来自其他个体的攻击和威胁) 的反应时,作者没有发现反映混乱型依恋的行为的证据,如婴儿对母亲有攻击性。不过,在观测18只未成熟黑猩猩对不直接针对它们的威胁事件的反应时,Rolland和同事发现了安全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模式的证据,如困难时寻求照护者的安慰。具体来说,作者发现未成熟黑猩猩在威胁事件中更喜欢呜咽并靠近母亲,但这种反应会随增龄而减少。在78个案例的75个中,它们在威胁后会停止呜咽,无论母亲是否靠近它们。不过,在母亲靠近的所有案例中,呜咽都会停止。
这些发现表明,有组织依恋的某些特征有着深远的演化历史,而混乱型依恋模式则由环境因素塑造。虽然作者指出该样本量较小,但未来研究或能利用这些发现进一步分析可能导致混乱型依恋在圈养大猿和人类中出现率较高的环境因素。
一只母黑猩猩背上背着一对双胞胎。图片来自塔伊黑猩猩项目Antoine Valet
《自然》| “工作中的科学家”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Six striking images showcase scientific fieldwork
一位在挪威北部峡湾劈波斩浪追踪鲸鱼的科学家,赢得了《自然》2025年“工作中的科学家”摄影大赛冠军。前六名的获奖作品中,有北极望远镜,有小巧的青蛙,还有山间雾霭,展现出了科学家田野工作的精彩瞬间。
“工作中的科学家”大赛已经举办到第六年,比赛邀请《自然》期刊的读者分享全世界科学家工作的照片,展现多样、有趣、充满挑战、令人震撼和多姿多彩的工作。获奖者由《自然》工作人员组成的评委会选出。
从今年的200多张参赛作品中,评委选出了六个获奖作品。总冠军是一张生物学家Audun Rikardsen的照片,由他的特罗姆瑟大学博士生Emma Vogel拍摄,照片中他正在挪威北部峡湾附近的渔船上扫描水面寻找鲸鱼。Rikardsen拿着一把空气枪,用于部署卫星标签来追踪鲸鱼的活动和行为。“你能闻到它们的呼吸。” Vogel说,“而且在看到它们之前你就能听见它们的声音,这永远令人惊叹。”
另一张获奖照片中,加利福尼亚州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Kate Belleville正在加利福尼亚的拉森国家森林中手捧小型蛙类幼体。这张照片由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分校的Ryan Wagner所摄,他去年也曾获奖,这是首次有人连续两年获奖。
其他获奖作品包括:Aman Chokshi在南极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拍摄的南极望远镜,它被头顶的极光照亮;地质生物学家James Bradley和微生物学家Catherine Larose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钻取冰芯,由Dagmara Wojtanowicz拍摄;瑞士联邦理工研究所Lionel Favre拍摄的同事Michael Lonardi在希腊赫尔莫斯山间雾中放气象气球。
最后一张获奖照片中,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于皓丞在黑暗、繁星点点的夜色中走进小屋。他的同事王甲乙拍摄了这张照片,尽管画面美不胜收,但王甲乙说在偏远地区长期工作有时颇为艰苦。“没有网络。你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看石头。”
图片来自Dagmara Wojtanowicz
癌症 | 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显示生存率改善但癌症清除效果 有限
Neoadjuvant PARP inhibitor scheduling in BRCA1 and BRCA2 related breast cancer: PARTNER, a randomized phase II/III trial
《自然-通讯》本周发表的一项2/3期临床试验报告,将靶向抗癌药物奥拉帕利 (Olaparib) 交错间隔添加到化疗中,并不能减少手术后残余肿瘤量,但或可延长携带胚系BRCA基因突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这些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该治疗方案是否有助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PARP) 抑制剂 (一类靶向癌症药物) 和化疗对于携带胚系BRCA变异 (gBRCAm) 的乳腺癌患者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时效果显著。这两类药物通过诱导DNA损伤发挥作用,而癌细胞相较非癌细胞更难修复这些损伤。虽然结合两种疗法能增加DNA损伤效果,但也会导致骨髓毒性,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英国剑桥大学的Jean Abraham和同事提出了一种优化治疗方案,在注射奥拉帕利 (一种PARP抑制剂) 和基于卡铂的化疗之间间隔48小时,在降低毒性风险同时保持抗肿瘤活性。他们报告了2/3期PARTNER临床试验的结果,84名早期gBRCAm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标准化疗或奥拉帕利和卡铂化疗 (有间隔或无间隔) 联合治疗。新方案被认为安全和可耐受,但由于未显示对病理完全缓解率 (完全清除手术后残余癌细胞) 的改善,作为计划中期分析的一部分,招募提前终止。但以有间隔组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在36个月后比仅化疗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更高,作者总结说,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骨髓与肿瘤细胞中DNA损伤修复动力学的比较。
化石 | 已知最早的“爬行动物”足印
Earliest amniote tracks recalibrate the timeline of tetrapod evolution
澳大利亚一块可追溯至3.56亿年前的岩石上发现了被认为属于一个羊膜动物的化石爪印——羊膜动物是爬行动物的早期近亲。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提示羊膜动物的起源比我们认为的更早。
陆栖动物演化的重要一步是有四肢的生物 (名为四足动物) 从海洋爬上了陆地。羊膜动物 (如今包含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是这一历程的关键点,因为它们是演化后能在陆地上繁殖的唯一四足动物种群,这也使它们成为了真正的陆栖动物。已知最早的羊膜动物身体化石和轨迹之前被追溯至约3.2亿年前,说明羊膜动物在四足动物首次离开海水后可能又演化了9000万年。而John Long、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Per Ahlberg和同事描述的足印挑战了这种观点。
这些足迹发现于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雪原组 (Snowy Plains Formation) 出土的一块岩石,该岩石可追溯至3.56亿年前。作者表示,一共发现了两组足迹,似乎都来自同一个动物。这些足迹上的爪印显示它们是由一个羊膜动物留下的——比之前已知的羊膜动物足印和身体化石还早了约4000万年。通过将前后足印间的距离与足印形状类似的现代巨蜥的足印距离进行对比推断,作者估计这个古代羊膜动物可能长约80厘米,但他们强调该动物的具体大小依然未知。
这些发现表明,现代羊膜动物的共同祖先可能在泥盆纪/石炭纪交界 (约3.59亿年前) 时就已存在,且四足动物冠群节点 (合并现代两栖动物和羊膜动物谱系) 出现在上泥盆统早期 (约3.8亿年前) 。作者总结道,如果属实,那么四足动物从水栖生物演化到完全在陆地生活的生物的速度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快。
3.5亿年历史的爬行动物足迹。动画视频由弗林德斯大学和Monkeystack制作
行星科学 | 月球内部不对称的证据
Thermal asymmetry in the Moon’s mantle inferred from monthly tidal response
《自然》本周报道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半球内部差异的探测结果。研究发现基于NASA的“重力恢复与内部实验室” (GRAIL,又名“圣杯号”) 任务的引力场数据,显示月球内部深处可能存在温度差异。这种内部不对称或解释了月球表面外观的反差以及月球正面和背面之间火山活动的差异。
月球正面 (即面向地球的一面) 和背面在地质学、火山活动、月壳厚度上有明显差异。正面颜色较深,布满了熔岩 (说明火山活动更密集) ,而背面地势更崎岖。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假说,认为这些不同或能用月球内部结构差异来解释,但一直缺乏观测性证据。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Ryan Park和同事分析了来自NASA的GRAIL任务的数据,绘制了月球对其绕地轨道的引力响应,这能揭示该卫星的内部结构。他们发现正面和背面月幔的变形能力相差2%-3%。Park和同事随后模拟了月球结构,确定了这些数字可用两个半球的月幔温度相差100-200开尔文来解释——正面月幔比背面的温度更高。他们提出假说,认为维持这种热差异的可能是月球正面内部的钍和钛的放射性衰变——可能是30-40亿年前在正面月表形成的火山活动的残骸。
作者指出,用于探究月球内部的这种方法或能用于测量其他行星天体的结构差异,如火星、土卫二、木卫三,尤其是因为这些方法不需要让探测器在天体表面着陆。
月球三维结构与潮汐作用力响应之间的概念关系。来源:Park, et al.
古生物学 | “芝加哥 ”始祖鸟揭示对这种古老鸟类的新认识
Chicago Archaeopteryx informs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bauplan
本周《自然》 揭示了属于已知最古老化石鸟类始祖鸟 ( Archaeopteryx ) 的一系列之前未知的特征。对芝加哥始祖鸟的分析揭示了这一标志性类群的骨骼、软组织和羽毛的新信息。这些发现为鸟类的生态学以及从非鸟类恐龙到现代鸟类的演化过渡提供了新线索。
芝加哥标本之所以得名如此,是因为它是由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Chicago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获得的,它是已知的第14件始祖鸟标本。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邹晶梅 (Jingmai O'Connor) 及其同事对保存完好的三维残骸进行了成像,这些残骸几乎是完整的,只缺少一个指头。在两只翅膀上可以看到特化的内侧次级羽毛,称为 “三级飞羽”。位于头骨和脊椎骨之间的成对骨骼被称为前寰椎。头骨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坚硬,尾巴也比以前发现的要长。软组织分析表明,鸟类手部的小指是自由的,可以活动,而鸟类脚垫的形状表明它适合在地面上活动。
与鸟类亲缘关系密切的非鸟类恐龙的翅膀上部并没有三级飞羽。作者认为,芝加哥标本中出现的这些羽毛表明,这些羽毛可能是为飞行而演化的,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空气动力表面。这些发现以及其它特征表明,这种鸟类适应某种程度的飞行,并具有陆生和树栖混合的生态环境。
芝加哥始祖鸟艺术复原图。作者 Michael Rothman
化石 | 琥珀中的沉积物或保存了古代海啸的痕迹
Amber in the Cretaceous deep sea deposits reveals large-scale tsunamis
《科学报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代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琥珀沉积物可能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海啸记录之一。这项研究描述了日本北部北海道岛发现的大型琥珀沉积物,并提出它们可能是被1.16亿至1.14亿年前的一次或多次海啸从森林卷入了海洋。
古代海啸的痕迹很难辨认,因为海浪可以重塑海岸线,而它们留下的沉积物也难以和其他高能事件 (如风暴等) 导致的结果相区分。但琥珀 (化石化的树脂) 在陆地上形成并被运送至海洋,可能会记录海啸事件,其沉积物的结构改变或可表明它们在迁移中经历的物理过程。
日本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久保田彩 (Aya Kubota) 和同事分析了北海道北部下中川采石场富含琥珀的硅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形成于约1.1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当时这一地区是深海海底。通过荧光成像技术,研究者观察到琥珀样本明显变形,呈现所谓“火焰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是因为琥珀在沉积时还处于软化状态,在完全变硬之前发生了形变。作者认为,这表明大量琥珀被一次或多次海啸回流从岸上冲走卷入海中,仅短暂暴露于空气中。随后琥珀沉入海底,被泥沙覆盖得以保存。
作者认为,其他来自陆地、被运至开放水域的沉积物,对于调查古代大型破坏性事件如海啸等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