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三类人不要靠近,否则难逃祸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7:13 1

摘要:东汉末年,灵帝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日夜谄媚,称天子为“尧舜再世”。灵帝沉迷享乐,竟将国库钱财交予宦官修筑私宅。

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部《资治通鉴》,写尽千年兴衰,亦道破人性明暗。

历史长河中,有人以忠义立身,有人因私欲覆灭。智者观其成败,悟出处世之道——

人心险于山川,择交当慎之又慎。

东汉末年,灵帝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日夜谄媚,称天子为“尧舜再世”。灵帝沉迷享乐,竟将国库钱财交予宦官修筑私宅。

一日,大臣蔡邕上书:“月食星陨,乃上天示警,望陛下远小人、亲贤臣。”张让闻言,伏地痛哭:“蔡邕诽谤圣君,其心可诛!”灵帝不辨忠奸,反将蔡邕流放朔北。

十常侍趁机揽权,卖官鬻爵。民间赋税苛重,百姓易子而食。最终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资治通鉴》评曰:“谄媚者,如鸩酒之甘,饮之不觉其毒。”

唐太宗李世民亦深谙此理。贞观年间,权臣宇文士及常赞太宗“功盖三皇”。太宗冷笑:“朕若信汝言,与隋炀帝何异?”当即贬其官职。

阿谀之人,绝非真心敬你,而是借你为梯,攀附权势。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吕惠卿初为门下走卒,称其“堪比周公”。待王安石失势,吕惠卿却罗织罪名,将其逐出京城。司马光叹道:“以利合者,利尽则疏。”

明末崇祯帝更是一面镜子。他重用周延儒,听其夸赞“陛下英明,流寇旦夕可平”。实则周延儒暗中克扣军饷,导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前泣血疾呼:“诸臣误我!”

故《资治通鉴》警示:

“谗夫似贤,美言似信。”

亲近谄媚者,轻则迷失心智,重则家国倾覆。唯有亲耿介之臣、纳逆耳之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代十国时,朱温初为黄巢部将,见起义军势微,立即投降唐朝,获赐名“全忠”。未及十年,他毒杀唐昭宗,篡位称帝。旧部氏叔琮曾助其攻城略地,朱温却疑其有二心,冷笑道:“能叛黄巢者,安能不叛我?”遂将氏叔琮满门诛杀。

《资治通鉴》载:“(朱温)性狡如狐,虽亲子弟亦难测其意。”

其养子朱友恭奉命弑杀唐昭宗后,朱温为掩天下耳目,竟当朝痛斥:“逆贼安敢害君!”即刻将朱友恭腰斩于市。司马光评曰:“以不义始者,必以不义终。”

此类人往往精于算计。

南宋初年,张邦昌被金人立为“楚帝”,他对金酋跪拜如奴,转头却向宋高宗表忠:“臣暂居伪位,实为保全百姓。”高宗佯装宽恕,暗中却命其自缢。张邦昌临死前哀叹:“一步踏错,终身难洗。”

更可怖者,莫过于“恩将仇报”。

战国时,豫让为智伯门客,曾言:“士为知己者死。”后赵襄子灭智伯,豫让漆身吞炭,誓要复仇。然其早年效力范氏、中行氏时,见两家衰败,立即转投智伯。《资治通鉴》犀利点破:“其所谓忠义,实为投机。范、中行氏非无恩于彼,然利尽则弃如敝履。”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赐其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宫中扮痴作傻,哄得贵妃收为义子,转身便发动“安史之乱”。司马光斥之:“狼子野心,伪忠伪顺,终成巨患。”

与此类人相交,犹如怀抱毒蛇。今日他俯首帖耳,只因尚未得势;待其羽翼丰满,必反噬其主。

西晋石崇任荆州刺史时,劫掠商船敛财,筑金谷园与皇亲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洗锅,他便以蜡烛代柴;王恺作紫丝步障四十里,他竟铺锦缎五十里。武帝司马炎暗中助王恺,赐其三尺珊瑚树,石崇当场击碎,命人抬出七株更高者,笑言:“此等俗物,要多少有多少。”

《资治通鉴》冷笔记载:“(石崇)每宴宾客,斩美人劝酒。丞相王导素不饮酒,竟被迫连饮三杯,致三女丧命。”

如此暴行,连其母都预感大祸:“尔奢靡太过,必遭天谴!”后果被赵王司马伦以“谋逆”罪名抄家。刑场上,石崇恍然:“奴辈利吾财耳!”刽子手讥讽:“既知财招祸,何不早散?”

此类人眼中从无道义,唯利是图。

北宋蔡京掌权时,创“丰亨豫大”之说,将国库挥霍一空。为修延福宫,强征花石纲,导致方腊起义。金兵南下之际,钦宗将其流放岭南。途经商丘,百姓拒售饮食,蔡京蜷缩破庙中饿死。《资治通鉴》叹道:“敛财亿万,临终换不得一餐黍粥。”

明代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时,府库金银堆积如山。严世蕃竟用纯金铸溺器,夜夜笙歌。徐阶暗中收集罪证,终使其被斩于西市。抄家清单震惊朝野:黄金三万两,白银二百万两,田产百万亩。

司马光曾诫子孙:“利旁有刀,贪人自戕。”与饕餮之徒为伍,终将被其贪欲卷入深渊。

《资治通鉴》卷末有言:“治平之世择交以德,乱离之际择交以智。”

观千年史事,成大事者皆深谙“远三害”之道:

远谄媚者,则耳聪目明;

远反复者,则后顾无忧;

远贪婪者,则身家保全。

世间纷扰如棋局,与其费心周旋,不如开局前便择净对手。

此非冷漠,实为生存之大道。

来源:詩詞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