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公斤稀土走私?南宁海关最新回应来了,消息误传及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7:00 1

摘要:近日,部分网民热传 “南宁海关查获 600 公斤稀土走私”,引发广泛关注。5 月 19 日,南宁海关发布情况说明,明确该批货物实为外省公司申报出口泰国的含铋焊锡膏,并非稀土材料。海关强调,此次事件源于公众对货物成分的误解,已通过官方渠道及时辟谣。

一、事件起因:网络误传引发关注

(一)误传内容与官方澄清

近日,部分网民热传 “南宁海关查获 600 公斤稀土走私”,引发广泛关注。5 月 19 日,南宁海关发布情况说明,明确该批货物实为外省公司申报出口泰国的含铋焊锡膏,并非稀土材料。海关强调,此次事件源于公众对货物成分的误解,已通过官方渠道及时辟谣。

(二)货物申报详情与查验过程

3 月 18 日,涉事公司向海关申报出口 “低温锡膏”,外包装标注普通焊锡膏用途,但内包装标签显示 “锡铋合金”。经检测,该批货物铋含量高达 55.3%,远超普通焊锡膏成分标准。海关通过成分分析与标签比对,确认货物实际为含铋合金材料,而非网传的稀土。

二、核心事实:铋与稀土的本质区别

(一)元素属性与分类界定

铋(Bi)属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 VA 族,归类为氮族元素,主要用于电子焊接、医药等领域;而稀土元素特指 17 种镧系元素及钪、钇,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领域。两者在元素分类、物理性质及用途上存在本质差异,铋从未被纳入稀土范畴。

(二)货物用途与实际性质

该批焊锡膏标注 “电子焊接用”,是半导体、电路板等行业的常用材料。尽管含铋量较高,但其核心功能为工业焊接,并非稀土材料的战略用途。海关通过专业检测与用途核查,排除了稀土走私嫌疑,确认其属于含铋工业制品。

三、监管依据:含铋货物出口为何需许可证?

(一)出口管制政策解读

根据《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 2025 年第 10 号》,铋及其相关物项(如锡铋合金)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属于 “两用物项”(可用于民用与军事目的)。企业出口此类货物需提前申领许可证,以防止敏感材料非法外流,维护国家安全与产业利益。

(二)企业违规问题与处理结果

涉事公司申报时未提供出口许可证,且内外包装标注不一致(外包装 “低温锡膏” 与内包装 “锡铋合金” 存在矛盾),涉嫌伪报品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海关依法不予放行该批货物,目前案件已移交缉私部门进一步调查,企业可能面临最高货物价值 10 倍罚款或刑事责任。

四、误传背后:为何稀土话题易引发关注?

(一)稀土的战略价值与公众认知

稀土作为 “工业维生素”,是制造芯片、新能源汽车、国防装备等的关键材料,我国对稀土出口长期实施严格管控。公众对稀土走私高度敏感,导致相关话题易被误传放大,此次事件即因 “600 公斤”“查获” 等关键词触发舆论关注。

(二)信息传播中的 “标签化” 误区

部分网民混淆 “含铋合金” 与 “稀土” 概念,仅依据 “锡铋合金” 中的 “金” 字或包装标签模糊表述,主观关联到稀土走私。这反映出公众对专业领域术语的不熟悉,以及网络信息传播中 “断章取义” 的常见问题。

五、海关提醒:如何避免类似误传?

(一)关注官方信源,核实信息真伪

海关建议公众通过 “南宁海关发布” 等官方渠道获取权威信息,对涉及 “稀土”“走私” 等敏感话题的网传内容,务必先核查政府部门或正规媒体报道,避免因不实信息引发恐慌。

(二)企业需强化合规意识

此次事件警示出口企业,需严格遵守《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如实申报货物成分与用途,提前办理相关许可证件。随着我国对战略矿产及敏感材料出口监管的加强,企业应建立内部合规审查机制,避免因疏忽或侥幸心理触犯法律。

六、事件启示:从误传看信息时代的理性认知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类似 “稀土误传” 事件提醒我们:面对热点话题,既要关注国家资源安全,也需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被碎片化信息误导。南宁海关的及时辟谣,不仅澄清了事实,更彰显了我国对出口管制货物的严格监管态度。未来,随着监管政策透明度的提升与公众科普的加强,类似误解将逐步减少,共同营造更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