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看似不正经的油管博主,用轻松幽默、甚至有些荒诞口吻,把日本几千年的历史浓缩成短短十几分钟的“吐槽视频”,却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点赞、转发和评论。
一个看似不正经的油管博主,用轻松幽默、甚至有些荒诞口吻,把日本几千年的历史浓缩成短短十几分钟的“吐槽视频”,却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点赞、转发和评论。
更离谱的是评论区一水的“涨知识”“太上头”“竟然看懂了日本史”,这不是历史科普,这是全网娱乐。
可我们不能仅仅当笑话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历史叙事权”的较量,甚至还藏着一种我们必须警惕的文化软实力输出方式。
这条短视频到底在讲什么,又凭什么火成这样。
表面看,这条视频就是把日本历史说成了一部幽默脱口秀。
上来几句话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日本是海边一个火山堆起来的岛,负十亿年可能不存在,负四万年它‘就来了’。”
这什么逻辑?可观众就爱这种抓马的调调。
全片充斥着大量形象化、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国王变成了水稻种植大户”、“富二代‘饼干哥’,去中国学佛,回来整顿书法界”、“幕府时期的日本,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换人打”,你听着像段子,其实背后基本都是有出处的历史事实,全用口语化、视频党能听懂的语速“调味”了。
这就是它“好玩”的地方:低门槛、高浓度、信息爆炸、笑点不断,可这也恰恰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地方。
我们来翻翻这些“笑话”里掺了什么真东西,又诡异在哪。
第一,它从头到尾强调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比如“学中国字母写书”“学中国佛教发明艺术”,说的是历史,但对西方受众来说,这种表述框定了日中关系的起点,却故意跳过了后来日本“反咬一口”的侵略史。
第二,它把一系列历史侵略行为说得非常轻描淡写。比如“他们征服了朝鲜,吃了中国一大块地”,“然后俄罗斯赶来制止”。
“日本‘顺手’拿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完全没有战争罪恶、老百姓伤亡的任何画面感。“打完仗还顺利和欧洲列强坐在一起分蛋糕”,这让人在笑声中忘记了真实的历史代价是什么。
第三,它刻意塑造日本“被逼入侵”的故事线。比如说闭关锁国时期,美国来用“炮舰政策”敲门,被迫签不平等条约、被迫殖民扩张……这套叙述模式,我们太熟了。
这就是“披着脱口秀外衣”的历史漂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它?
因为它成功了,而且不是一般成功,是“全平台爆火”的那种成功。
这条以段子形式包装“日本史”的视频,在油管上累计播放量超过2000万,刷新当月播放纪录。评论区热门留言里,全是“历史从未如此好懂”“我爱上了历史”这类表态。
更可怕的是不少人在看完后开始“掉头”,跑去搜更多关于日本幕府、明治维新、对外战争的资料,其中不乏没看过真正历史文献的人,他们的第一套关于日本的印象,就是从这个视频建立的。
这背后是全球年轻人对历史教育形态的一次反抗,他们不想再接受那种死板条文讲述的“教科书式叙事”,他们要的是“有情绪、有情节、有段子”的信息包装。
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真正复杂、真实的历史,在轻浮中被娱乐掩盖了。
再从国际传播的视角看,这个视频是典型的“话语权塑造实验”,它用英美本位的语言、文化节奏,对日本这样一个亚洲国家历史进行再解读、再解构、再包装。
日本由西方替它重新说了一遍自己的历史,更“合理”“更有趣”,但也更虚构。
它成功塑造出一个“日本只是被迫成长的无辜学生”的历史角色,对比中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扩张的真实轨迹,这是史观的严重偏移。而它还能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流行文化”,这一点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再想一步,那中国的历史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轻喜剧风格的“叙事入侵”?
这是国际叙事权的较量,西方主导的平台、语言、娱乐表达方式,天然占优势。这样的作品,不需要严肃,不需要逻辑自洽,只要“讲得爽”,世界就信了。
过去我们讲历史,“严肃讲、认真讲”,结果年轻人不愿听,而现在“小日本”用一堆“夹枪带棒”的段子,把数千年历史玩出了新花样,靠着表达姿态吸引了大批眼球,图的是红利,却实质上塑了形象、改了叙述、淡了罪责。
这一局不单是网络传播的胜利,更是文化话语权斗争的缩影,那我们怎么办?
我的看法是不能再守着“正统教材”自己看别人玩,我们需要的是简洁、诙谐但不失立场,能走出去的中国语态与表达方式。
中国有没有能做出这种“又有意思又有内容”的历史表达的团队或个人?
答案是肯定的,像“建议历史”“观视频工作室”等已经在做,但差的是语种、平台和节奏匹配的全球传播力。
我们必须认清未来的国运博弈,不止在货币,也在段子里、在视频里,甚至就在一条“历史脱口秀”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