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位妈妈跟儿子的谈话,我似乎知道为啥这么多学生抑郁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7:17 2

摘要:“你可别不当回事,中考,就是你这辈子最最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考上市五所,就等于保送重点大学,以后出来就是金饭碗。要是考不上,去了那些普通高中,完了,好大学就别想了,以后找工作,谁要你啊?”

昨天在咖啡馆,听到隔壁桌妈妈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你可别不当回事,中考,就是你这辈子最最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考上市五所,就等于保送重点大学,以后出来就是金饭碗。要是考不上,去了那些普通高中,完了,好大学就别想了,以后找工作,谁要你啊?”

坐在对面的男孩,大概十三四岁,脑袋耷拉着,用吸管不停地戳着杯子里的冰块,一声不吭。

在妈妈眼里,中考是“一考定终身”。人生就是一场简单的通关游戏,中考是那个唯一的关键BOSS,打不过,游戏就提前结束。

我们一边心疼孩子压力大,一边又亲手把考试,塑造成他们青春时代最恐怖的怪物。

孩子们背上扛着的,早已不是书包,而是被大人强行定义的、沉甸甸的“命运”。

1

咖啡馆里那位妈妈不是个例,她的焦虑,有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根源。

在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的集体记忆里,“考个好大学”确实是实现阶层跨越最清晰、最被验证过的捷径。

我们见过太多真实的案例:寒门学子,通过高考走进大城市,拿到体面的工作,彻底改变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这套“好好学习 → 考上好大学 → 找到好工作 → 拥有安稳人生”的逻辑链条,在过去几十年里是如此有效。

于是,我们成了“路径依赖”的忠实信徒,不顾一切地催促着自己的孩子,奔向那座名为“名校”的独木桥。

我们害怕,发自内心的害怕。

害怕孩子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害怕他们掉队,被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抛弃;害怕他们未来过得不如我们,那时我们无力伸出援手。

这种恐惧,转化成了无时无刻的提醒和加压。

从孩子踏入小学开始,这场漫长的“命运赌局”就拉开了序幕。每一次期中期末考,每一次排名,都被看作是中考的预演。

孩子的喜怒哀乐,家庭的晴雨天气,都与那个分数紧密挂钩。

但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条被奉为圭臬的路径,如今已然变得异常拥挤,并且,它早已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唯一道路了。

重点高中的录取名额就那么多,985、211的招生计划就摆在那里。

这是一个冷酷的数学概率问题——无论有多少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如何呕心沥血、付出所有,绝大多数人,注定是无法挤上那条狭窄的VIP通道的。

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资源,以及孩子本该五彩斑斓的青春时光,全都作为赌注,押在这“孤注一掷”上时,悲剧的种子,其实已经悄然种下。

2

想象一下那个孩子的处境。

他听信了父母和老师的话,真诚地相信“中考决定命运”。

于是,他收起了心爱的篮球,告别了周末的动画和游戏,睡眠时间被压缩到生理的极限。

他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战士,在题海里挣扎,所有的情绪、爱好和梦想,都被简化成“考上好高中”这唯一的目标。

他真的很努力了,努力到让自己感动,也让父母心疼。

可是,考试充满了不确定性。

也许他考前一夜因为紧张失眠了;也许那天的作文题目正好撞到了他的思维盲区;也许他就是运气差了一点,在选择题上多错了两个……

结果,他考砸了,分数距离梦寐以求的“市五所”差了十分。

当那个被无数人告诫为“决定命运”的目标,在他拼尽全力后依然轰然倒塌时,你让他用什么来支撑自己?

他会陷入一种极其可怕的逻辑闭环:“我的人生已经完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我已经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证明了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废物。”

这种在付出极致努力后换来的失败,所产生的巨大无力感和深刻的自我否定,是摧毁性的。

它抽走的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个少年对自我价值的全部认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所有勇气。一个十几岁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何去承受这种“命运”的终极宣判?

走到这一步,年轻的生命的天空已然一片灰暗,不抑郁,还能怎样呢?

这不是脆弱,这是在一条被大人指引的、看似唯一的光明道路上走到尽头,却发现是悬崖后,最真实、也最残酷的反应。

3

那怎么办?难道就不让孩子努力学习了?

努力读书,考上好学校,依然是好事,这条路该走还得走。

但咱们当父母的,心里得明白,也更应该让孩子明白:这只是一条路,不是全部。考上了,是锦上添花;没考上,天也塌不下来。

人生,真的有很多种活法。

我有个表弟,当年中考砸锅,去了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中。

家里唉声叹气,觉得没指望了。结果他在那儿遇到了欣赏他的老师,找到了自信,后来不仅考上了一本,现在还是他那个领域里小有名气的专家。

还有个朋友,985名校毕业,在写字楼里干了几年,憋屈得不行。

最后毅然辞职,跑去学做西点,现在开了两家烘焙工作室,每天朋友圈晒的都是他那些创意十足的蛋糕,看得出来,他是真快乐。

你看,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

你游戏打得好,可以当主播、做电竞;你手工做得好,可以开网店、做定制;你情商高、会来事,在职场上可能比很多只会读书的人混得更好。

我们需要的,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一个有韧性、能抗挫、懂得学习也热爱生活的人

所以,别再跟孩子说“考不好你就完了”这种鬼话了。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

“孩子,这场考试很重要,咱们尽力去拼,不给青春留遗憾。但你要记住,你的价值,不在于一张试卷的分数。 无论结果如何,爸妈都会在你身边。考好了,我们庆祝;考不好,我们一起想办法。人生很长,精彩才刚刚开始,咱们慢慢来。”

放下“一考定终身”的沉重执念,也许,我们首先治愈的,是我们自己的焦虑。

而一个不焦虑、能包容的家庭,才是预防孩子抑郁最好的免疫力。

来源:柚妈充电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