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打造“上海之根”文旅大IP!发布会解读松江“十四五”,看未来如何展现新活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7:13 1

摘要:今天(11月1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锚定‘四个区’功能定位,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松江”主题,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介绍松江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靖,松江区

今天(11月1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锚定‘四个区’功能定位,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松江”主题,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介绍松江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靖,松江区经济委员会主任李磊,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黄建春,松江区新城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潘宏凯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锚定“四个区”功能定位,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松江!看松江“十四五”如何苦干实干、敢闯敢创→

——热点问答——

围绕松江“2+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领域,积极打造产业生态,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Q 上海电视台:请问松江怎么样围绕全市产业战略布局的要求,来推动产业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A 李磊:松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围绕卫星互联网、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6G等市区协同赛道,积极规划、有序推进建设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集聚区,以产业生态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根据《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部署,松江正在建设商业卫星及终端应用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2平方千米,围绕垣信卫星、格思航天两大链主企业,已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50家,2024年集聚区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区已引入专业的市场化招商运营主体,正在抓紧完善产业基金、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生态配套。力争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电力装备领域,围绕正泰电气链主企业,建设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1平方千米,已集聚相关企业超30家,2024年集聚区产业规模超100亿元,也入选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聚焦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工业自动化、智慧低碳等领域,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推广等产业生态配套,优化招商服务机制,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争到2030年,建成规模超400亿元、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电力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基地。

在6G领域,根据我市未来产业战略布局,松江正建设上海6G未来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2.4平方千米。坚持“5G-A规模化应用”和“6G创新策源”双轮驱动,聚焦“6G+卫星+AI”,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和测试服务平台,培育领军企业,力争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创新和制造服务基地。

在仪器仪表领域,松江仪器仪表产业规模占全市1/6以上,正按照工研院模式,联合上海科学院、仪电集团等,建设科学仪器创新港;后续将发挥科学仪器创新港、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等创新策源核作用,打造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 此外,松江区正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智能光电装备产业集聚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松江“2+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领域,积极打造产业生态,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将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师生创新创业高地

Q 新华社:松江大学城高校云集,刚才介绍了要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能否就这方面展开介绍一下?

A 王华杰:松江大学城是全市、也是全国建设较早的大学集聚区,也是规模较大的大学城,面积八千多亩,8所高校,12万名师生,经过25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师生创新创业活跃。 “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落实市级松江大学城优化提升工作机制和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区级机制和工作专班,深化与相关高校常态化对接渠道,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和地方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营造环大学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一是打造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沃土。聚焦松江区“2+4”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引导企业加强应用场景和关键核心技术供需衔接匹配。全面启动校企双向发榜,首批32个高校发榜科研项目和24个企业发榜研发项目加速对接。优化运营管理服务,新成立区属国企负责科创源平台运营,引入多家市场化技术经理团队参与成果转化服务。大学城核心区域超2万平方米创新创业空间和全区共29处超百万平方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空间保障。

二是打造汇聚创新创业的热土。构建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创生态。集聚光大银行科技支行、上海天使会基金、科创策源二期等19个功能服务平台,首批形成40项政策举措。打造科创人才训练实践平台,筹备首期“科创训练营”。组建首批由48名优秀企业和产业园区负责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首批归集人才公寓超过2万套,提供宜学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三是打造开放合作共享的乐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素跨区域协作融合,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从联合研发、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等科技创新承载平台和示范应用场景。首批19处高校科技基础设施和148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东华大学科技园挂牌概念验证中心,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松江建设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中国阿拉伯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加快建设。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按照“高、新、特、实”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将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师生创新创业高地。

全力推动“文旅商体农展”联动发展,大力培育“上海之根”品牌

Q 人民日报:松江是文旅资源非常丰富的区,正在推动“文旅商体农展”的联动发展,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

A 王靖:松江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九峰三泖”优越的自然生态基底、“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深厚历史底蕴。“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文旅商体农展”联动发展,大力培育“上海之根”品牌,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上海之根”文旅大IP。重点构建“沪上之巅、文博之府、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影视之都”6个品牌。比如,“沪上之巅”,说的是以佘山为代表的“九峰十二山”自然资源禀赋;“文博之府”,是指唐经幢、宋方塔、广富林、仓城等为代表的文博资源;“花园之城”,是依托辰山植物园、醉白池等园林生态资源,发展研学、疗愈等新业态;“影视之都”是在仓城、车墩等影视基地,打造沉浸式体验片场。“十四五”期间,全区A级景区达到16个,深坑酒店、宰相府酒店等形成高端酒店集群,游客年接待量增长近20%。

二是开辟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我们聚焦“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农业+”,持续导入高能级品牌活动,让流量留下来,让消费旺起来。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佘山兰笋文化季等活动,持续点燃消费热潮。在上海影视乐园,推出“沉浸式繁花之旅”,游客人数、景区营收和二次消费实现大幅增长。在泗泾古镇推出“泗泾有戏”、龙舟邀请赛等特色活动,让这座千年古镇爆火出圈。

三是强化文旅商体农展多业态联动。我们通过联动营销放大“票根经济”,推动多业态之间相互引流,形成链式消费,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出行体验。今年我们联动全市82家商户,将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门票升级为“城市消费通行证”,形成艺术与商业的闭环。打造与重点群体需求相匹配的线路和产品,即将推出银发游、入境游、亲子游三大经典路线,游客能够“一键解锁”来松江吃住行游购娱的行程。 松江古有“十鹿九回头”之说,意思是,会让所有来到松江的人心生眷恋,走了还想再来。借此机会,诚邀大家到松江走一走、看一看,领略松江的别样魅力,“游上海松江,寻上海之根”。

聚焦“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精准对接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在“十四五”期间,松江区如何发挥平台作用、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

A 王华杰:昨天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若干措施》,现在社会关注度很高。 五年来,策源地松江聚焦“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精准对接,通过建强机制、搭好平台、做优服务,更好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

一是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建设协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科创平台——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落户松江,持续运行好G60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着眼产教融合实践,推动建设一批G60产业学院。另一方面,九城联动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揭榜挂帅”方式征集技术攻关需求,推动科技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形成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如,上海松江企业保隆霍富发布“轮胎健康智能管理”的科技需求,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州企业银江技术共同揭榜并立项,解决企业的研发难题。

二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常态化举办G60科技成果拍卖会,今年是第七届,有上百个县域经济体、超千项科技成果参与,现场成交额同比增长66.7%,全年线上线下总成交额达202亿元,会上授牌首批42名G60科创经理人,为项目转化、技术转移提供精准对接服务。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今年新组建了G60重大科创平台联盟,涵盖九城市近百家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资源,更好促进在长三角共享和流通。G60科创走廊正着力建设覆盖高水平科创平台、应用型高校联盟、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在内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

三是发挥上海金融资源优势,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构建“七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九城市共同出资设立运行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基金项目库已涵盖1200余家企业,37家企业获投资11.4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多亿元。创新推出科创债、绿色债等G60专属金融产品,与上交所深化战略合作,常态化举办系列产融对接活动。健全创新主体培育扶持机制,连续四年举办“创赢未来”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开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U30青年创业榜单评选等,挖掘创新主体,激发创业活力。

“十五五”是G60科创走廊从第一阶段构建平台、打响品牌,进入走深走实、放大效应第二阶段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为:一是沪苏湖铁路和松江枢纽建成通车,配置九城市资源的能力进入新阶段。二是对标国际知名科创廊道,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松江大学城优化提升工作机制,全力把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打造成为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引擎。三是G60科创走廊将纳入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机制,呈现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四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若干措施》将更好引领G60发展,同时将有力争取国家层面更大的支持和江浙皖三省更强的赋能。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做深做实做优G60科创走廊。

以高质量城市规划管理持续推动产城融合深入发展,全力打造更有实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Q 文汇报:松江新城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请问松江“十四五”期间在推进新城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A 潘宏凯:“十四五”以来,松江发挥新城“起步早、基础高,深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先发优势,锚定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目标,聚焦产城融合这一核心发力点,不断推动新城建设和人才集聚迈上新台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产城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产业是新城的活力之源,在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国家级经开区以及国家级保税区等“金字招牌”的带动下,“2+4”产业在新城内加速集聚,仪器仪表和新能源设施成为市区协同打造的新城产业细分赛道。作为“两业”融合全国首批试点区域和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松江正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算力资源位居全市前列,智算服务等新赛道实现爆发式增长。我们积极承接市对区功能导入,累计4批次19个项目落地新城。在以产兴城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实现“产、城、人”的深度融合,新城生态宜居的幸福底色不断擦亮。

二是城市更新再塑新城发力优势。我们坚持规划引领,通过“一廊一轴两核”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塑造新城“山水间、上海根、科创廊”的城市意象。科学统筹老城保护和新城开发,有序推进沪昆铁路老线综合利用,加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利用。系统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区内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本实现应修尽修、应改尽改。我们也在推动城中村存量项目攻坚拔点,加快推进新认定项目实施。

三是人才汇聚激活创新创业氛围。截至2024年底,松江新城实有人口规模、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学历人才数量和比重均居五个新城首位。我们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推出了大学生成长激励、人才安居保障、薪酬扶持等多维度政策组合拳,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累计新引进紧缺急需人才2万余名,加快入选市级以上人才计划超千人,“产、城、人”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强磁场正在加速形成。

面向“十五五”,松江新城将以高质量城市规划管理持续推动产城融合深入发展,全力打造更有实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继续办好有温度的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Q 中国日报:松江区人口较多,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和成效?

A 王靖:松江是人口大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形态兼具。“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提质扩面,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全区民生财政投入增长了22%,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举措落地推进,成为现代化新松江建设的温暖底色。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

在交通方面,我们构建便捷通达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随着沪苏湖铁路和上海松江站的投入使用,松江西南门户枢纽功能定位逐步明确,联结沪昆高铁、沪苏湖高铁和沪昆铁路三大通道,规模达9台23线。对外高快速路网不断完善,新增G60莘砖公路匝道,加快推进沪松公路快速化、G60 松江西出入口等对外通道及节点规划研究。同时,高度关注市民群众出行的体验和感受,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建设加快推进,6个站点均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力争2027年建成通车。

在教育方面,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教育“强基础、建高原、攀高峰”。我们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城大学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构建“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新开办中小学12所,华二松江分校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所,公办优质高中占比达到 63.6%。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制造业大区优势,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订单班”“学徒制”等探索取得良好效果,3名技能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斩获金奖。去年,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7.28%、全市领先。

在医疗方面,我们是建设高水平健康城市。我们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好医院”,目前,全国重点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启动建设,区口腔病防治所建成启用,区内三级医院达到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们在中医康养方面也形成特色,养志康复医院建成全市唯一一所三级康复医院,开办了国医大师张镜人、朱南孙等一批中医名家传承工作室,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药站点全覆盖。

“十五五”期间,松江区将继续办好有温度的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目标,在四个方面持续用力,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Q 东方网:松江的乡村振兴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尤其是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的一张名片,请详细介绍一下发展情况以及后续新的打算?

A 黄建春:松江家庭农场在2013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破解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在“十四五”期间,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中央和市级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松江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是中国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向,为其他地方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十四五”期间,主要成效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效率明显提升。202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8.7万吨,亩均产量达562公斤,连续六年位居全市第一。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二是绿色发展实现转型。推动松江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全国领先。

三是农业品牌有效升级。形成大米和生猪两大产业体系,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松江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松林猪肉”成为全市唯一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猪肉产品。

四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24年,全区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户均收入达17.95万元,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户均收入达27.35万元,机农结合型户均收入达38.9万元,三位一体型户均收入达57.56万元。创新培育12家“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一体化、抱团式发展,共带动家庭农场424户,亩均可增收350元,实现“卖稻谷”向“卖大米”“卖品牌”转变。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目标,在四个方面持续用力,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概括起来,就是四个聚焦:第一个聚焦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和完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体系,鼓励更多年轻农民和高学历人才加入家庭农场经营,培育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第二个聚焦科技赋能,开展种源、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打造数字农业智能应用场景。第三个聚焦低碳循环生产,建设立体多层规模化种养结合农场,探索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第四个是聚焦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不断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扩大稻米产业增值空间,从而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