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到底在想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7:05 1

摘要:一个科技公司的 CEO,就这样站在现场,被迫参与了一场近乎荒诞的“拆解实验”。

1

何小鹏站在一旁,看着同事把机器人的腿皮一层层拆开。

一个科技公司的 CEO,就这样站在现场,被迫参与了一场近乎荒诞的“拆解实验”。

他必须要证明,自家的机器人里面没有藏人。

说起来很搞笑,但事实的确如此,大家怀疑他的机器人里是个真人。

于是小鹏科技日的那几天,何小鹏做了一件科技公司CEO最不该忙的事:

拆机器人的腿皮,以证明里面没有藏人。

场面一度非常诡异:

像是一个科技公司 CEO 被迫参加了一次“直播打假”。

尴尬吗?尴尬。

荒诞吗?荒诞。

合理吗?非常合理。

越接近未来的东西,人类越本能地先否认它。

当技术逼近人类直觉的极限,人类的第一反应永远不是惊叹,而是怀疑:

“这肯定是假的。”

所以你能看到:

有人说,“这个机器人动作太自然,是穿皮套的演员”。

有人说,“皮肤缝隙对应的是人类肌肉结构,不可能。”

有人说,“拆开腿皮也没用,肯定是特型演员在里面。”

有人说,“你们这动作,比国外同行还流畅,不科学。”

严格来说,这不是对小鹏个人的质疑。

这是对未来本身的质疑。

每一次技术跳变,都要经历同一段历史:

飞机第一次飞起来,人们说那是魔术;

第一辆车跑起来,人们说它一脚油门就起火;

SORA让镜头自由移动,人们说那是好莱坞特效;

Figure端起杯子,人们说那一定是遥控;

当AlfaFold预测蛋白结构,人们说这是扯淡;

当GPT会写代码,人们说不过是搜索引擎升级版。

技术越进步,就越像魔法。

于是就会有越多人觉得它是骗子。

2

人物传记的时代结束了,技术范式的时代开始了。

过去十多年,大家特别喜欢写“人物传记”:

创业者的苦难、逆袭、坚持、贵人相助、压抑与重生。

这些故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奏效。

但在2025年,它们突然显得过时和低维,因为走上这条路的人,没有不辛苦的。

重要的是,辛苦换来了什么?是否做对了什么。

当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

“这个创业者过去有多苦?”

而是:

“这个人正在押注的那条技术路线,会不会重写未来?”

很久没人问创业者的学历和家庭背景,因为这些东西不重要。

越来越多人盯着他:

你的路线是什么?

你的判断对吗?

你的模型怎么跑?

你跟世界领先的差距在哪里?

你押的是一年、三年还是十年?

你是不是押对了方向?

换句话说:

个人故事不再决定估值,技术路线才决定未来。

所以何小鹏,不是在讲一个逆袭故事,

而是讲——在物理 AI 时代,一个中国创业者如何抓住全球科技结构性大变盘的机会。

3

何小鹏最重要的不是“命好”,是“判断力强”。

外界有一个误解:

认为何小鹏“命比较好”。

因为他早年经历看起来像小说模板:

UC做成了,卖给了阿里,随后财富自由。

年轻时,他也幻想过一夜暴富,甚至为此认真做过一个三步走路线图:

买彩票——不靠谱;

买房——没钱;

靠期权——难度极高。

工作第一年换了十多个岗位,这种履历放在互联网现在会被嫌弃“稳定性太差”。

但他老老实实全干完了。

干着干着——成了产品经理。

然后做UC,拼命跑,拼命做,拼命活着。

不是因为看到了伟大未来,而是因为:

“我开的那辆车随时可能散架,不跑就死定了。”

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不是光环,而是现实教育:

失败比成功更持久。

真实比浪漫更贵。

技术比故事更硬。

真正塑造他人生的不是“幸运”,而是“判断”:

什么时候坚持?

什么时候转向?

哪条路线是假的?

哪条路线是趋势?

哪个窗口期值得用十年去赌?

哪些坑别人踩是死,自己踩是痛?

这才是今天的何小鹏真正厉害的地方。

这是一个被社会巨浪筛选了一遍又一遍的人。

4

2014,是科技路线分叉的一年.

那一年,特斯拉宣布开源。

这不是行业新闻,这是全球科技风向变化的信号:

软件的时代开始碰撞硬件的世界。

AI 不再只是玩具,而是要上路了。

交通、能源、算法、芯片、系统正在被重新定义。

很多人看到的是“风口来了”。

何小鹏看到的是:

“如果不重做底层系统,未来会被时代抛弃。”

那一年,他第一次意识到:

互联网的逻辑不够用了。

世界要换操作系统了。

这也是他后来的全部路线逻辑的源头。

5

他加入小鹏那年40岁。

有人说这是中年危机,

但对产品经理来说,这叫“路线成熟期”。

不是创业,是下一次职业生涯的“技术选边站”。

这个年龄,终于知道:

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幻觉。

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做的现实。

真正让他做决定的不是梦想,而是判断:

AI会进入物理世界,这个世界的操作系统必须重写。

如果不做,就是看着别人重写。

如果做,就起码要赌十年。

这是技术判断,不是创业热情。

所以他选了小鹏。

选了最难的路线。

也选了最长的周期。

6

2022–2023对小鹏来说是最黑暗的两年,但也是路线最清晰的两年。

G9失利,外界质疑;

亏损,股价下跌;

被唱衰、被嘲讽、被误解。

很多CEO会在这个阶段选择“稳住基本盘”。

但他反向加码。

加什么码?

AI架构、Robotaxi、机器人、芯片、飞行汽车。

这些不是“多条产品线”,而是“同一条路线的四个载体”。

别人越说不现实,他越往前冲。

别人越说太贵,他越坚持用最硬的方式做。

这不是莽撞,而是判断:

下一次全球科技迁移,是20年一遇的机会。

现在躺,就是永远躺。

现在冲,还有机会活成时代的一部分。

7

为什么一定要all in“物理 AI”?

因为这是中国科技公司第一次真正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技术变革。

过去十年属于数字智能:

ChatGPT在美国诞生。

Transformer在美国提出。

算力与生态长期由欧美主导。

但DeepSeek的出现已经证明,只要方向正确,中国科技公司完全可以迎头赶上,甚至反向突破。

而“物理 AI”更是中国天然具备优势的赛道:

它需要真实世界的工程、制造与硬件体系;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最强的部分。

因此,这不是小鹏一家的选择,

而是中国科技企业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最现实、也最具胜算的入口。

数字世界可以构造,但物理世界无法伪装:

开放、复杂、多变、不可控。

而中国——

正是全球最适合训练具身智能的“现实沙盒”:

最复杂的城市形态

最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最大的制造业生态

最多样化的交通环境

最快的工程迭代能力

换句话说:

在物理世界的智能化上,

中国不是追赶者,

而是共同起跑者,

并在若干关键维度上拥有领先的可能。

这,就是何小鹏最核心的判断。

8

在这个判断之上,小鹏走向了“软硬一体路线”。

别人做一条线,他做三条线:

AI汽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

别人做一款产品,他做一个体系:

小鹏已构建了全栈自研的物理AI体系,覆盖芯片、操作系统、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

何小鹏认为,未来大模型会成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也是一切物理AI应用的基座。

第二代VLA也可跨域驱动,为AI汽车、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提供了统一的智能基底。

别人做几年,他押十年。

别人赌产品,他赌时代。

不是激进,是坚定。

9

那质疑呢?

会一直有。

机器人像人,它是假的;

机器人拆开了,它也是假的;

Robotaxi跑起来了,它不够远;

飞行汽车起飞了,它不够稳;

芯片自研了,它不够成熟;

量产时间定了,它不够快。

所有先进的技术,必然面临强烈的质疑。

所有质疑,都来自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天然恐惧。

所有恐惧,都来自人类“旧世界的经验”。

而所有经验,都来自“世界即将被改写”。

正因为如此,质疑才有意义。

因为它们证明了一件事:

未来正在逼近。

10

真正的未来,不会在一瞬间到来

未来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

未来是从一句句“不可能”慢慢长出来的。

当机器人端起杯子时。

当Robotaxi不再需要高精地图时。

当飞行汽车真的飞起来时。

这些不是技术事件,是文明事件。

你回头看时会发现:

改变世界的技术,一开始都像谣言。

改变行业的公司,一开始都被当笑话。

改变命运的选择,一开始都看起来很傻。

11

小鹏真正的故事,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如果非要总结何小鹏的精神,

那不是“逆袭”,不是“韧劲”,不是“坚持”。

真正的关键词只有一个:

“判断力”。

判断世界的方向,

判断时代的窗口,

判断技术的价值,

判断未来的结构。

然后押上一切。

如果把他的前40年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

被世界教育出来的现实主义者。

但如果把他现在这10年的努力来进行总结,那就是:

用现实主义的狠劲,押注未来主义的路线。

12

所以,当质疑散去,故事才刚刚开始。

未来十年,芯片和操作系统,改变的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交互的逻辑;

robotaxi、飞行汽车改变的是未来出行格局;

机器人改变的或许是劳动关系结构。

这些不是幻想,是正式进入“可讨论”的阶段。

质疑是入口。

讨论是共识。

共识之后,就是时代的迁移。

最荒诞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时代的交界处。

比如一个CEO在公开拆机器人证明它没藏人。

所以不必急,未来会慢慢显形。

当质疑散去,真正的世界,才刚刚开始迭代。

如同,从迷雾中醒来。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