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个月股市热得发烫,我一朋友每天抱着手机刷“炒股秘籍”,抖音上“短线大神”教他追涨停,知乎大V劝他买蓝筹,连小区群里都有“股神邻居”晒收益截图。结果他拿着七八个互相矛盾的“高招”,盯着K线图愣了仨小时,最后啥也没买——等他纠结完,那支被三个“专家”同时提到的
为啥古代谋士成不了主公?放到现在的股市里一对照,那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这两个月股市热得发烫,我一朋友每天抱着手机刷“炒股秘籍”,抖音上“短线大神”教他追涨停,知乎大V劝他买蓝筹,连小区群里都有“股神邻居”晒收益截图。结果他拿着七八个互相矛盾的“高招”,盯着K线图愣了仨小时,最后啥也没买——等他纠结完,那支被三个“专家”同时提到的股票几天就涨了20%。
你看,这就是谋士和主公的区别:谋士只负责“输出观点”,反正说对了是水平,说错了大不了换个平台接着说;但主公得先“筛选信息”——全网几百个“专家”里,谁是真懂行,谁是瞎忽悠?这一步就筛掉了90%的人。我那朋友就是典型的“谋士思维”:光听建议,不会辨真伪。
更扎心的是“拿主意”这事儿。去年我一个朋友想辞职开奶茶店,找了五个做餐饮的朋友咨询:有人说“现在奶茶店卷死了,别干”,有人说“选对位置稳赚”,还有人给她列了三页纸的成本清单。她拿着这堆建议犹豫了半年,等终于下决心租铺面时,原本看好的路口已经开了两家连锁奶茶店,转让费翻了一倍。
你看,谋士只需要“分析利弊”,但主公得“承担后果”。她那些朋友不用掏房租、不用压原料,当然能从容地说“风险大”;可真金白银投进去的是我姐,她既想要“稳赚不赔”的答案,又怕“选错了血本无归”,最后卡在“完美决策”的幻想里,把机会熬没了。
这事儿放到职场里更明显。我前公司有个项目组,每次开会都吵得不可开交:运营说“先做用户调研”,市场说“得先投信息流广告”,产品经理甩出来五版原型图。结果项目经理拍板:“先拿最小成本做个demo测数据”——就这一句话,把所有人的“嘴炮”变成了行动。后来项目成了,大家都夸“团队执行力强”,但没人提:要是demo数据不好,背锅的是项目经理,不是那些提建议的“谋士”。
你发现没?生活里到处都是“谋士泛滥”的场景:
装修时,亲戚说“选实木地板高档”,设计师说“复合地板好打理”,你跑了十家建材市场,最后工期拖了半个月;
报志愿时,老师推荐“计算机好就业”,爸妈想让你“学师范稳当”,你翻了三天志愿书,最后随便填了个“不讨厌”的专业;
就连周末约饭,朋友A说“吃火锅”,朋友B说“吃日料”,你说“都行”,结果一群人在商场门口站了半小时。
这些事儿里,“谋士”们都没错——他们的建议基于自己的经验,但“决策者”得明白:没有完美的建议,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
那到底怎么从“听建议的人”变成“拿主意的人”?其实就三步:
第一步,先“筛信息”,别当“建议接收器”。比如炒股,你先搞清楚自己的底线:是能扛30%亏损的风险偏好者,还是只想赚点零花钱的稳健型?把和你底线矛盾的建议直接pass——那些让你“all in杠杆”的“大神”,哪怕说对一百次,也不适合只想赚点菜钱的你。
第二步,“定止损”,给决策装个“安全垫”。我那开奶茶店的朋友后来开了家社区咖啡店,这次她只投了自己能承受的本金,还提前和房东说好“半年不盈利可转租”。结果第一个月没赚钱,但她没慌——因为早就想好了“最差结果”,反而能沉下心调整菜单,现在每天能卖50杯咖啡。
第三步,“敢试错”,把“完美决策”换成“迭代决策”。我前公司项目经理说过:“先开枪,再瞄准”——先做个最小成本的尝试,比如想做自媒体,别先买一万块的设备,先拿手机拍三条视频测播放量;觉得某支股票不错,别一下梭哈,先买100股看看走势。错了就及时停,对了再加码,总比站在原地纠结强。
说到底,谋士是“提供选项的人”,而决策者是“拍板买单的人”。生活里没有“100%正确”的建议,只有“愿意为结果负责”的勇气——你可以听十个谋士的话,但最后得自己拿起笔,在选项后面画个勾。
毕竟,能为你的人生“买单”的,从来不是那些出主意的人,是你自己。
愿大家都能成为决定自己美好生活的那个决策者!
来源:青花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