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浇水这门看似简单的农活,里头藏着大学问。尤其是种植茼蒿这类叶菜,水多水少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老农们常说的“三看”——看天、看地、看苗,可不是随便念叨的顺口溜,而是实实在在的浇水指南。
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浇水这门看似简单的农活,里头藏着大学问。尤其是种植茼蒿这类叶菜,水多水少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老农们常说的“三看”——看天、看地、看苗,可不是随便念叨的顺口溜,而是实实在在的浇水指南。
看天浇水:老天爷的脸色是浇水的第一信号
浇水得先看老天爷的脸色。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天气预报都得放在心上。
若是晴天多,浇水可以稍微大方些,病害相对较少,肥料也以营养型全水溶性肥料为主。
但如果赶上连阴雨天气,就得收紧水壶了。浇水不仅要减少,而且最好选择在晴天早上进行,并且要保证浇水后能有2-3个晴朗天,让作物和土壤有个适应的过程。
夏天高温时节,浇水时间更有讲究。清晨或傍晚是最佳选择,避开中午烈日当头,能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植株因剧烈温差受伤。
看地浇水:土壤状况不会说谎
第二个要看的是土地。现在很多棚室都覆盖地膜,单看地表很难判断土壤的真实水分状况。判断该不该浇水的依据,是看10-15厘米深度的土壤湿度,因为这才是蔬菜根系分布的主要区域。
一个有经验的农人,会抓起一把深处的土壤,手握成团,落地散开,就是该浇水的时候了。
茼蒿喜湿但怕涝,整个生长期都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特别是苗期,需要小水勤浇,见土干再浇小水。采用滴灌或微喷系统,不仅能节水,还能减少叶面病害传播。
看苗浇水:作物的状态是浇水的最终指令
第三要看的是作物本身。不同蔬菜、不同品种,甚至同一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都不同。
茼蒿幼苗期需水量不大,但出土后要及时浇水,促进幼苗水分吸收。当长到8-10片真叶时,茼蒿进入生长旺盛期,需肥水量增加,应加强肥水管理。
有经验的农人能从作物长相读出缺不缺水的信号:生长健壮、叶色浓绿,说明水分得当;叶色暗淡、中午稍有萎蔫,就该浇水了;而底部叶片发黄、生长过旺,则可能是水分过多。
浇水时,保持地表潮湿而植株底部叶子不黄才是理想状态。
三看合一:浇水的艺术
“三看”不是孤立的三件事,而是一个整体。看天是预测,看地是诊断,看苗是验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最合理的浇水决策。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就要遵循 “三浇三不浇” 原则:晴天浇水、阴天不浇;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浇小水、不浇大水。
而夏季高温期,水肥供应则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播种后的第一次水要浇透,使土壤保持湿润。
采收前7天左右,适当控水还能提升茼蒿的口感和耐储性。
种菜是一门学问,浇水是一门艺术。老农的“三看”浇水法,凝聚的是多年实践经验。把这“三看”记在心里,灵活运用,你也能成为浇水高手,种出鲜嫩肥美的茼蒿!
来源:稻香老农